邓小平留给世人的印象很平实。解读他说话行事的一些细节,会发现其平实之中蕴含的个性,很富感染力;传达的思想方法和决策风格,更值得细细体会。
一 、谈到邓小平,人们总会对他“三落三起”的政治人生感兴趣,进而发问:他是怎样面对挫折和逆境的?回答这个问题,自然会想到他作为革命家的坚忍不拔的理想和信念。此外,他的人生态度也很重要。比如,在逆境中,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邓小平说过,乐观是他的法宝,天天发愁日子怎么过啊?在孩子们小时候,相互之间有时闹点小别扭,邓小平只说一句话: “要吵,你们出去吵!”妻子问他怎么不管一管,他说,管什么?早晚都会过去!“早晚都会过去”,孩子们闹别扭是这样,政治生活中遭遇的矛盾、压力和挫折,多少也会如此。邓小平乐观地相信未来,背后是对待矛盾、对待生活和对待历史的辩证法,即不认为事物和环境会一成不变。当然,单纯的乐观也不行,说没有忧虑也不现实,这就引出邓小平在逆境中的第二种人生态度:忍耐和等待。别人问他怎么度过最艰难的日子,他总是两个字———“忍耐”。1973年从江西回来见到毛泽东,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他也说了两个字: “等待”。忍耐和等待,并不一定是消极无为地面对困难,有痛苦,也有智慧和期望。这就引出邓小平在逆境中的第三种人生态度:观察、思考和判断。人们把邓小平在江西劳动时踩出的那条小道视为后来搞整顿、搞改革的伏笔,虽然是一种文学化的比喻和引申,但他第二次复出后那样勇敢地搞整顿,第三次复出后又推动一系列改革,与他在逆境中冷静地总结当代中国的经验教训、思考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说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他在思想认识上是作了准备的。邓小平在逆境中的上面这三种态度,给人的启示是,干事情,在困难、挫折和危局面前,如果惊惶失措,自己就先倒下了,这种情况下要谋事成事,需要的是战胜自己,要有信念,也要有智慧,更要有措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邓小平的态度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谁也压不垮我们。他提出的应对之策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这些,既是邓小平处变不惊的经验之谈,也是他把经验提升为国家大政方针的智慧所在。
二 、众所周知,邓小平爱看足球比赛,遇世界杯赛事,因为时间太晚不能看直播,就让人录下来,还叮嘱工作人员,第二天早晨千万别告诉他比赛结果。这是很真实的球迷心理。在他和家人在一起的影视素材中,常有其乐融融的场景,诸如小孙子挠他的脚心,他抓孙女的小辫子等等。他退下来后给孙辈写信说:对国家,我是交了卷子的。你们要学点本事,大本事没有,小本事、中本事总要靠自己去锻炼。这样的期望平凡实在。退休以后,他说,自己的愿望是像普通人那样到街上走一走,看一看。于是,他在上海的商场里为孙辈们买了铅笔和橡皮,还说:好多年没有花钱了,这是我亲手花人民币。如此向往老百姓过日子的生活常态,反映在理政决策上面,是能够真切地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表意见,制定政策。邓小平到基层视察,总习惯用老百姓的眼光来看事情,用老百姓的思维提问题,用老百姓的语言来说话。他1980年到四川看沼气改造运用项目,在农户家里提的问题是:用沼气烧开一壶水,要用多少时间?他还弯下腰去看火苗,问:这个火苗能不能炒腰花?会炒菜的人都知道,腰花要旺火爆炒才好吃,邓小平是想弄清楚沼气的火力到底有多大,是否适用于群众的生活。问得这么浅显直白,看出他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熟悉到何等程度!还有一次,他到北京前三门一带去看刚刚盖好的居民楼,发现用的都是老式挂锁,便认真地说:不行啊,都80年代了,还铁将军把门,这不是告诉小偷,家里没人吗?进到屋里,他直接去看卫生间,又说:老百姓日子的好坏,看卫生间。职工下班回家后,想洗个澡,卫生间起码要有洗澡的设备。邓小平平时说话行事如此贴近老百姓,在国家大事的决策中提出解决温饱、实现小康这样一些老百姓听得懂、摸得着、看得见的发展战略,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三 、邓小平的务实作风,典型地体现在他的语言风格上面。他讲话基本上没有形容词,简洁明了,但个中道理却耐人寻味。孩子们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只讲了三个字: “跟着走”。问他在太行山坚持抗战做了些什么,回答只两个字: “吃苦”。谈到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绩,也是两个字: “合格”。语言简单、实在、干脆,仔细琢磨,却非常到位,很有内涵。看三卷《邓小平文选》,除个别正式会议的重要报告外,大多是实实在在的谈话。人们常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平实的语言风格,传达出邓小平的性格,也反映出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立场。真理从来就是具体、简明和平实的。1962年为解决农业生产的困难,改善人民生活,他引用“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俗语,来表达想方设法把生产和生活搞上去的真切愿望,反映的也是坦诚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务实本色。在许多情况下,靠近真理需要勇气。就说上面讲的“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样的话,在当时党内正在强调“反右倾”、“以阶段斗争为纲”的政治气氛下,从他这样一位高级领导人口中说出来,直面现实,直指时弊,实事求是,只问真理,也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四 、实事求是,道理并不难懂,但要做到从理论到实践一以贯之地遵行,却不那么简单。除了识见水平,还需要有果断和担当的气魄。特别是在艰难开拓新路的时候,这种品格尤为难得,也越显光彩。邓小平1975年大刀阔斧搞整顿,体现了这种品格。面对各种阻力,他多次讲:搞四个现代化,是我们发了誓的雄心壮志,耽误不得。现在有很多60岁的老虎屁股,40岁的老虎屁股,20岁的老虎屁股,该摸的都得摸,一万张大字报都不怕。这种品格,在邓小平推动和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更展露无遗。为这么大一个国家领航,把改革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来推进,自然要冒很大风险,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正确。邓小平的办法是,看准了的事,就果断去做。他经常讲:没有一股劲儿,没有一股气,就走不出一条新路。于是,在决策创办经济特区的时候,他不惜使用了一句战争术语: “杀出一条血路来。”很悲壮,体现出军人的本色,饱含了很重的历史分量。在他的批示中,比较频繁地出现“不可拖延”、 “不能拖延”、 “不宜拖延”、 “拖不是办法”这类词句,也反映出干脆利索、果断开拓的气魄。他的认识很明确:搞改革开放这项新的事业,不冒风险不行,不去试,就不知道能不能行。如果不行,改正就是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这样四句:对的要坚持,不足的加把劲,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这种性格魄力,大概与邓小平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常常担任一个部门、一个区域、一支部队的一把手有关。在战争年代,他率领一路人马,远离中央,开辟新局面,需要直面现实,大胆决策,勇于担当责任。由此在性格意志和行事作风上,也就思进取而拒退缩,行果断而少徘徊,敢担当而弃推诿。思虑在前、权衡左右、成熟于胸之后再决策言事,就不会多端寡要、犹犹豫豫。说出来就去做,一旦做就横下心把事做成。邓小平当二野政委时的老部下曾回忆说,邓政委说出的话就像打出的一颗子弹。所谓魄力云云,不外乎此。
五 、1988年,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力挽狂澜,被国家体委授予“棋圣”称号。第二天,他带着证书去见邓小平。邓小平仔细看了看证书,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圣人不好当啊!”聂卫平的体会是:小平同志借此告诉我,还是当普通老百姓好。“圣人不好当”,沉淀了邓小平的人生经验,透露出他对个人与历史关系的清醒认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他在党内外和国内外威望很高,但他始终提醒人们不要给他加人为的光环。1989年9月4日正式向中央请求退休那天,他对中央领导同志说过这样一些话: “对我的评价,不要过分夸张,不要分量太重。”“我很怕有这样的东西,名誉太高了是个负担。……拜托你们了。”1997年1月,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看到了电视上播出的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工作人员附在他耳边讲述片子内容时,93岁的老人流露出像小孩受到表扬而不好意思的神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他关于名誉太高是个负担的看法,真诚地发自内心。
关于个人的定位,邓小平也不是毫无期许。1993年9月16日,他对弟弟邓垦讲:“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这句话平平淡淡,却把国家和个人、事业和个人的关系说得很透,传达出对国家未来厚重深切的期待,又透露出真诚朴实的个人情感和愿望。他对国家的发展作出那样大的贡献,个人的愿望就是当一个“公民”。这种定位,非大胸怀、大境界不能道出。其历史和情感含量,完全可以和人们已经熟悉的他的另外一句名言等量齐观,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两句话脉象相连,相得益彰。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儿子”,所以对祖国和人民有大爱,为之奋斗付出一切都是应该的,能够成为富裕国家的公民,其愿足矣。这种胸怀,和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属同一境界: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