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这一句出自清人王永彬《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为何以孝为百善之先?其实正因这句话说到了“根本”处,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何只百善,千行万念,无不以此为先。这又为何?因没有孝,没有根本,就没有人类传承。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父母养子女叫做“养”,子女养父母也叫做“养”。前者抚养成人,后者赡养终老。这叫天经地义(天经地义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如何叫天经地义?人栽果树,此树领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开花结果。就算是“人参果树”那样精贵的树种,也要三万年一开花,三万年一结果。没有受人滋养而不报答的天地道理,这就是天经地义。 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还指望他会对别人付出真心吗?
儒释道三家在讲日常行为时都特别强调孝道的重要性,久远以来“百善孝为先”已经深入人心,而为什么把孝道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呢?
道家对此有独特的见解。
“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乎忠而应乎心”。
在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之外,存在着更为深层的联系,即精神上的联系,也就是道家说的魂魄的关系,老阴老阳与少阴少阳的关系。
这一联系使得父母和子女之间会有难以割裂的牵挂和连接。很多人年轻时,不太体会到这一点,为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牵挂,是事实上的魂魄所系。
长大以后,自己做了父母了,才真正明白,那个小小的生命,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真真牵动着自己的心灵的。这一点,相信很多朋友都有体会。
神奇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只是我们太忙太急,没有静下来体会而已。
因此,孝道,其实是对本源的感恩回归和养护,无根之树,是长不高的,而对双亲之中的任何一位的厚此薄彼,(很多人和父母之中其中一位关系较好)也容易造成自己的心灵失衡,而导致不顺和困扰。
所以,真诚地和父母和解,忏悔对待双亲的偏见,您必然会有更和谐美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