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真谛在于“德”
--------我学礼仪的一点粗浅体会
现实社会中,一个人常常要面对两重套子:外套和里套。外在套子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具体的环境、一种物化的程式……,内在套子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逻辑理念、一种文化,而它却是束缚人的最根本的、最致命的因素。譬如“礼仪”,“仪”是外在的套子,是在器物层面的繁琐形式,“仪”背后的“礼”才是内在的套子,“礼”是一种融化于血液中的理念和思想,只有里套的挣脱才能最终让人获得解放,只有在“礼”的层面上得到彻底的顿悟,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解放。由此,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才能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解放最终都是一种自我的解放,人的改变是内心的彻底改变。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遵乎“仪”的现象,使我们相信其更符合“礼”。然而,这是一种误导。日本人可算是“彬彬有礼”了吧,他们低头弯腰、神态温顺、笑容可掬…….,然而也正是他们在南京、在东北、在东南亚,犯下了滔天罪行,请见《南京!南京!》中奸淫妇女、烧杀掠夺的一幕一幕……;美国人可算是“信守承诺”了吧,他们维护正义、俨然世界警察,他们斯文儒雅、注重诚信;但正是他们中的“精英”制造了次贷黑洞,撒下了弥天大谎,使世界经济至今一蹶不振……,现实中的鲜明反差使我们更相信礼仪的根本是一种“德”,是道德,是文化。
在这个对“礼仪”的价值判断存在模糊认识的时代,是非混淆、善恶不分、美丑错乱已经泛滥成灾,举目望去,礼仪的旗帜遍地飘扬的地方,但却常常发生违背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什么是真正的“礼仪”?为何人们会对那些应该在道义上受到谴责的事情而心神不宁?而对真正的“礼”却不敢直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就是道德,它实际上是一种生存方式,人们可以依据内心的尺度和标准选择礼仪地活着或非礼仪地活着。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科学追求真理和客观性,文学艺术描绘人的心灵,而礼仪却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如何活着。
芸芸众生,千姿百态。我以为,一个培训师要真诚而坦荡地活着,真实地对世界、对自我、对他人,这就是遵守道德的礼仪——他的真谛在于“德”字,以诚相待,对己对人才是有礼的;而缺乏“道德”待己待人不仅不是礼仪,还可以说成是一种欺骗,或者至少是一种虚伪。我向往真诚而透亮的人生,只有那样我才感到问心无愧。当礼仪被一种虚伪的面纱掩盖时,我愿意拿一把锋利的刀子去划破它,这或许让人感觉不快,或许也是一种残忍或残暴,但我所遵循的伦理准则教我说真话,做自己认为正当的事情。这既是出于一种德,也是为了一种德——我所理解的礼仪之“德”。
作为礼仪(礼宾)培训师,将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直面大众。时间、场合、对象无法选择,复杂的情况瞬息万变。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把握,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感情真诚、道德高尚的人。因为真诚是礼仪培训的关键,道德是礼仪文化的真谛,所以,一个道德高尚、情感真诚的人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礼仪培训师。
作为礼仪(礼宾)培训师,首先是有道德,必须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这种理想和情操就是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的思想情操。而且,还一定要做到“大节严要求,小节不离谱”,既能知法,又能慎独,要能自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好的培训师。其次是要真诚,要有爱憎分明的感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个培训师站在学员面前,要接受学员的检验,如果感情不真切,是逃不过他们的眼睛的。所以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只有深切的热诚,才能唤起群众的热诚,虚情假意是永远不会说服听众的。要用自己爱祖国、爱人民、爱党、恨敌人、恨不正之风的真情实感,感染和教育学员,同时也净化了自己的灵魂,提升了自身的境界。
(第十二期全国礼仪礼仪(礼宾)师师资师资培训班学员 中央文明办 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