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中文版 English 繁体版
关于我们   |   实时资讯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专业素质   |   专业能力
专业技能   |   职业素质
培训项目   |   专家委员
项目合作   |   师资力量
培训活动   |   培训心得
学员交流   |   各地机构
证书查询   |   表格下载
在线报名   |   申请入会
快速搜索
素养

专业素质
· 素质
专业能力
· 能力
专业技能
· 技能
职业素质
· · · ·
道德素质 >>
· · · ·
文化素质
· · · ·
行为素质
· · · ·
形象素质
· · · ·
  道德素质  ■
孔子评传(一)
来源:  作者:  

 

一、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
 

  孔子自己曾说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①这就是说,孔子认为一个君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违背仁的原理。可见孔子把仁看得多么重要。因此用仁概括孔子的思想体系,并以此来命名孔子的哲学,是合理的。现从下列五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即:

  (一)仁的出处和含义,  
  (二)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三)仁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剖析,  
  (四)仁的实事求是精神,  
  (五)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根源及其历史意义。
  ①《论语·里仁》。

  (一)仁的出处和含义

  仁既然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也就是仁的人生哲学本身,那么,首先就应把"仁"这个字的出处和它的含义弄清楚。在殷代和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至今尚未发现有"仁"这个字,在《尚书》和《诗经》中才开始在很少的场合出现这个字②。直到春秋时代,仁这个字才较多地被人提起。例如,在《国语》中仁出现二十四次,基本意义都是爱人。又如在《左传》中,仁字出现三十三次,除了爱人这个意义外,还把一些德目也算作仁。所有这些文献中提到的关于仁的思想内涵部较零散、肤浅。孔子以敏锐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抓住当时仁这个字所包含的爱人思想,加以明确、充实和提高,使它成为具有广泛意义的仁的哲学思想。自从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哲学思想核心和标志以后,仁除了总的爱人这一含义外,还常被作为与爱人有直接和间接关系或其他含义的用语。
  例一,泛指道德和有道德的人。如"(樊迟)问仁,(孔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①这里第一个仁者就是泛指有道德的人,第二个仁字就是泛指道德②。例二,泛指乐观而有高尚情操的人。如孔子说:"仁者不忧。"③也就是与孔子在其他地方讲的"君子坦荡荡"④、"君子不忧不惧"⑤同义。这里仁者与君子系同一含义。例三,泛指真理。如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真理面前即使对老师也不应让步。这里把仁作"真理"解比简单地作"仁德"解,意义要更清楚些,更符合孔子的原意,因为在老师面前不让步的问题不单纯是道德性问题,还有知识性(如"六艺")问题,用真理既可包括道德性问题,也可包括知识性问题。
  仅举以上三例,就大体上可以说明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这个字的多种含义了。尽管仁可以引伸出多种含义,但是,这些含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和仁作为爱人这个原义联系着。
  ②《尚书·金滕》中出现过一个仁字:"予仁若考。"《诗经》中仁出现过两次,即《诗·郑风·叔于田》:"询美且仁",又《诗·齐风·卢令》:"其人美且仁。"①《论语·雍也》。
  ②近人谢无量认为,"通观孔子平日所言及所定五经中所有诸德,殆无不在仁之中,曰诚,曰敬、曰恕、曰忠、曰孝、曰爱、曰知、曰勇、曰恭、曰宽、曰信、曰敏、曰惠、曰慈、曰亲、曰善、曰温、曰良、曰俭、曰让、曰中、曰庸、曰恒、曰和、曰友、曰顺、曰礼、曰齐、曰庄、曰肃、曰悌、曰刚、曰毅、曰贞、曰谅、曰质、曰直、曰廉、曰洁、曰决、fJ明、曰聪、曰清、曰谦,曰柔、曰愿、曰正、曰睿、曰义,皆仁体中所包之德也。"(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1篇上第65页)以上所举之德目共四十九个,都包括在仁的含义中,因此仁有两种含义:从广义而言,仁统帅以上所有德目;就狭义而言,除上述广义的统帅所有德目外,它本身又做为德目之一,与爱联在一起,作仁爱解。③《论语·子罕》。
  ④《论语·述而》。
  ⑤《论语·颜渊》。
  ⑥《论语·卫灵公》。

  (二)"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前面已经指出,孔子哲学思想的形成,是吸收了当时已经提出、但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以爱人为主旨的仁而加以充实、提高,逐步完善起来的。不过,不管对原来的仁有多大发展,归根结蒂还是以爱人为出发点,并紧紧围绕这个出发点而展开的。所以,孔子在他的学生樊迟问仁时,就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人。"①后来,孟子据此概括为"仁者爱人"②,这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孔子爱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可以概述如下:第一,孔子的爱人完全是从现实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出发,含有深厚的实事求是的、理性的内容,不带任何虚无主义的幻想和宗教迷信的色彩。例如,时至十九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尚且认为,人类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③。在费尔巴哈以前两千余年的孔子时代,虽然还没有宗教,但是天命、神鬼等迷信观念还是比较盛行的,孔子在自己提出仁的爱人这个观念时却没有受这些迷信观念的影响,而是坚持现实的观点。
  第二,孔子是维护宗法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因此他从等级制的社会现实出发,虽然也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但是这个爱和仁仍然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墨子不同意孔子爱有等差的主张,提出"兼爱"的主张,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①又说:"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②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理论上、原则上比孔子的爱人思想看起来似乎较为高明,但是在等级森严、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这却是行不通的。而孔子仁的爱人思想,由于一般来说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实际,却容易被封建社会所接受,从而在社会习俗和风尚中流传下来。在这些遗留下来的社会习俗和风尚中,固然有封建性的积淀即消极因素,但也有人民性、民主性的因素。
  第三,虽然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但同时又提出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③。这就说明孔子的爱人不是不分善恶是非,一概都爱,而是除了爱有等差之外,还有爱与不爱、爱与恶的区别在内。且看孔子对这个区别的解释,他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①意思是说,爱好仁德的人非常好;厌恶不仁德的人本身就是实现仁德,也很好,可以避免不仁德的人把不仁德之事影响自己。在孔子看来,爱好人和厌恶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合乎"仁"的标准,所以孔子的爱人、恶人,在主观上他认为是善恶分明的。第四,孔于认为爱人要从大处、高处着眼,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而不是小恩小惠,迁就姑息③。这里孔子把己和人联系起来,处处想到别①《论语·颜渊》。
  ②《盂子·高娄下》。
  ③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2卷,莫斯科外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中文版,第376页。
  ①《墨子·兼爱中》。
  ②《墨子·兼爱下》。
  ③《论语·里仁》。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雍也》。
  人,同时强调只有首先把自己的修养(品德、学问等)加以完善("立"和"达"),才能帮助他人"立"和"达"。所以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④。这里的"安",实际上也就是"立"和"达"(以上所引孔子的三句话,后面还要谈)。把这些话和孔子爱人的思想联系起来,就可看出孔子爱人的人,可以是单个人、少数人、多数人以至天下人(人类),关键是不管是个人、少数、多数或全人类都要爱人以德,这一思想境界很高。以上所谈的孔子爱人思想的四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所以把爱人作为他的仁的出发点的意义。孔子在处理人我(己)关系问题时,虽然没有忘掉自己,但常常推己及人,并始终把人(他人)放在突出的地位,既不同于杨朱的"为我"思想("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为我思想),也不同于墨子的"兼爱"思想(在阶级社会中企图无差别地爱一切人的空想)。正因他的爱人思想的背景是他所向往的西周宗法等级领主制封建社会,这就使他的爱人思想以及整个仁的哲学思想部不得不带有两周宗法等级制封建社会的明显印迹(突出地表现在"礼"上,此点后面还要论述),这是他的爱人思想和整个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和消极性;但另一方面他又吸收了中国原始社会(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遗留的朴素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并有所发挥,这又是很可贵的积极因素。这就可以充分说明孔子以爱人作为他的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出发点虽然仍有消极因素,但积极因素则更为突出.正是这些积极因索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严于律己、乐于助人、积极迸取的优良传统。
  孔子以"爱人"作为他的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出发点的积极意义即在此。
  ③《礼记·檀弓上》,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这话正反映了孔子主张爱人以德,反对爱人以姑息的思想。
  ④《论语·宪问》。


 

版权所有:专业人才教育工作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ce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2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