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素质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是当前心理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要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整体化,才能全面发展他们的心理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我们在设计孩子的教育发展时,是否应考虑他们本身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关键究竟是什么?特别是在当前素质教育过程中,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是当前心理教育的重要课题,其中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内涵、内容、标准等问题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心理素质
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个体自身的心理质量,即个体心理发展的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的水平,甚至决定着儿童最终是否成才。我们强调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生活技能的训练,唱歌、跳舞、画画活动的丰富,而更重要的是个体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提高。个体的自我观念、求知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念等都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体在工作、事业中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个体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当前,在我们的教育中有两个误区,其一是,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误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增加课外活动。由于我国目前不可能取消考试制度,而家长、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标准又是看学校的升学率。因此,为数不少的学校领导、教师不得不为提高本校的升学率而“努力奋斗”。用他们的话来说:“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事实上,很多学校的素质教育只是一种形式。其二是,片面地理解素质教育,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而课外活动才是素质教育。误认为生活技能的训练,加上唱歌、跳舞、画画等活动就是素质教育。诸如此类的观念之于素质教育的具体操作,结果会怎样呢?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试图探索环境、训练对脑在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在黑猩猩出生以后,把它的中指固定,不让它活动,当黑猩猩长到成年以后,发现中指相对应的大脑区域萎缩了,而食指和无名指的区域扩展了。同理,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只注重学生的考试,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是增强了,而其他能力皆被忽视了,特别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压根儿得不到发展,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从健康的角度看,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生理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而且更应重视心理健康。人口的质量高低取决于生理与心理的整体素质。临床研究表明,许多生理疾病,诸如癌症、胃溃疡、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其中70%左右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专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儿童青少年时期心理素质高,心理健康,就会提高人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有的人未老先衰,而有的人返老还童,为什么?专家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人的大脑会分泌出类似吗啡的一种物质,它具有防止老化、提高人的免疫能力和自然治愈能力。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发怒、紧张、焦虑、孤独等不良的状态时,脑内也会分泌一种有毒的去甲肾上腺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剧毒,其毒性仅次于自然界中的蛇毒。因此,良好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可以保持青春的活力,可以延缓人的寿命。
从教学效率和质量看,无论小学还是中学的教育,都应该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这无疑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学科的精通,教学更要把握并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然而,我们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家长也不了解孩子。教师根据一般的教学目标来完成教学任务,很少考虑按本班学生的特点去设置教学目标。例如,在一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正给学生讲解二步加减应用题,例题是这样的:“公共汽车上有80人,汽车要从A地开往B地,后来在中途下去了16人,又上来了38人,问车上还有多少人?”老师教学生列出80-16的式子,然后问学生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只好教学生背:表示车上原有80人,下去了16人。接着,老师在原题上替换了数字,学生学会了列出式子:120-35,可让他们说出题义来,孩子们还是无言以对。我们事后分析了这堂课发现,这位老师花在读和说的时间是12分钟多一点,布置的作业更是抄写和背诵这句话。从这一堂课的教学操作片段不难看出,主要问题出在该教师违背了教学规律,根本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这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学科的精通,教学更要把握并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如果我们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水平,学生就会想学、乐学、会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心理素质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健康?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是研究者所集中探讨的。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十多年的研究,提出十条标准: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调适自我;设计自我;满足自我。
培养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要体现以下六条原则:平等性原则、尊重性原则、鼓励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娱乐性原则。
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它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有系统地训练才能达到。目前,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有心理活动课、学科渗透、个别咨询辅导、心理讲座、课外活动渗透等几种渠道。
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合理渠道应该是以心理活动课为主渠道,同时结合学科渗透和个别咨询辅导。这样,既能够面向全体儿童青少年,也能够针对个别儿童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并非是针对那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它更主要的是面对全体学生,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为本,对于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个别咨询与治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培养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要科学化。科学的真正含义是追求客观事实、讲究方法合理。首先要注意心理训练材料的科学性;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随时调整训练的目标;再次对学生评价要客观,评价的方法、手段要统一。
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要规范化。无论从心理训练课的过程,还是学生的心理档案、咨询室的建立、咨询员的培训等,都力求规范,统一标准、统一要求。
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要系统化。把心理教育纳入正式教育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心理训练活动,这样有利于心理训练的系统性,教育的有效性。
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要整体化。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不仅仅是心理老师的事,更是整个学校的事,整个社会的事,整个民族的事。因此,每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学生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特别是有些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内容诸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训练等,可以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训练,以便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