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开始
——全国礼仪师资培训班学习心得
短短四天紧张而又充实的培训学习结束了,但本次礼仪培训上,李燕杰、金正昆、杨茳等专家对于礼仪知识的讲授及对礼仪培训系的解析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耳畔。
因为工作原因需带领大学生礼仪服务学校各类重大会议、活动及服务地方重大赛事等,所以有幸报名参加了第36期全国礼仪师资培训班。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使我对礼仪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走出了对礼仪认识的误区,深刻体会到了礼仪培训的重大意义,更加坚定了我开展礼仪教学,传播中华文化的信心与决心。下面将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几点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高校礼仪教学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高校开设礼仪课的情形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这表面上看像是一种时尚,实则不然。众所周知,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礼”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标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人物、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对礼仪非常重视,把“礼”看做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基础。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也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贯穿中国文化,礼仪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开展礼仪教学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当前国内的中小学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但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表现出文明礼貌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现象,而中国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院校不仅要培养高等专业人才,更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开展礼仪教育不仅有效弥补了大学生入学前礼仪教育的空缺,而且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
二、“德”是“礼”的基础,“礼”是“德”的体现。
“德”决定“礼”,“德”是“礼”的基础,是形成“礼”的前提,如果没有内在的道德修养,外在的礼仪形式就失去了根基,是虚伪的,没有意义的;“礼”外显“德”,“礼”是“德”的体现,没有“礼”的“德”也是不为人所认同的,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任何一方的完善和丰富都会促进另一方的健全与发展,同样,任何一方的损失与缺陷也会导致另一方的停滞与倒退。培训班上,82岁高龄的李燕杰教授毅然站立3个小时慷慨激昂的演说,金正昆教授带病遵守承诺坚持授课,杨茳主任谈到当前礼仪教育现状时的潸然泪下,无不体现了“至胜以德”的境界。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做到谈吐优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获得他人的好感,但仅仅靠学习礼仪是不够的,因为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与人的自身修养密切相关,是成正比的。因此,作为礼仪教师,要认真研读中外礼仪、文化等书籍,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将个人美好的心灵通过优雅举止、幽默的语言、富有风度的仪表展现出来,以“礼”服人,做一名表里如一,名副其实的优秀礼仪教师。
借用深圳第26届大运会的口号——“从这里开始”,我将努力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成为中华民族的继承者,“从这里开始”,我将努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从这里开始”,我将力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成为伟大祖国的捍卫者。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求变,在求变中升华。将礼仪培训升华为素质教育,提升中华民族的质量,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衷心感谢中国专业人才库管理中心杨茳主任、赵老师等的精心组织和周到服务,感谢李燕杰教授、金正昆教授、杨茳主任、王琳老师、于辉老师、梁燕老师和邹翃燕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精彩授课,谢谢!
(第36期学员 戴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