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交际中很重要的问题,在现实中我们如何注重和交际呢?首先我们要理解礼和仪的意义。
“礼”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它是一种道德规范: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但是你只是口头说说尊重没有用,这就要求你善于表达,你得会说话,有眼色,懂得待人接物之道。“仪”,就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具体形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逢年过节,家里会来客人。有时候家里来的客人彼此之间是不认识的,作为主人,你要为客人相互介绍。谁是介绍人呢?女主人。要介绍一下这是“人民大学金教授”,那是“化工学院王老师”,你若不介绍,有时候就会失礼。
有一天,我到一个地方去,大家彼此之间就说起孩子来了。一位女同志跟我年龄差不多,四五十岁,她说:“我的孩子要报考大学了,不知道报什么专业好?”
旁边有一位同志知道我在学校工作,就把话题往我这儿引,问她家里是男孩还是女孩?
答:“是女孩。”
这个同志就说:“女孩还是报师范好,现在当大学老师,又体面,又有稳定的收入,而且将来还可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有寒暑假,这对女人比较好。”
那位女同志马上说:“我们家孩子才不想当老师呢!当教授有什么意思,‘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还说了一些其他比较难听的话。
过了一会儿,她问我:“你在什么地方高就?”
我说:“我就是越教越瘦的那种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家的女主人忘了做介绍。
我给各位出一个小问题,我们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和别人通电话,别管是座机还是手机,请问打电话时谁先挂?
第一个常识性错误,是谁先打谁先挂,即主叫方应当先挂断电话。
第二个常识性错误是对方挂!这个说法根本没有操作性。你想想:我人民大学规定打电话对方挂,你清华大学也规定打电话对方挂,两边都不挂,死扛,大说废话。那么,到底应该谁先挂呢?
游戏规则:地位高者先挂。
我在单位里上班,不管我的上司是男士还是女士,是年龄大还是年龄小,是我的学生还是我的同事,在职业道德中,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所以游戏规则是:上司先挂电话。我是一名北京市教委的工作人员,我和国家教育部通话,我不用考虑教育部的那个人是部长还是科员,因为他代表上级机关,所以上级机关的人先挂。现在我们国家和政府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那么群众给我们的公务员打电话,不讨论,群众先挂。现在在商务交往中讲客户是上帝,不讨论,服务行业及其企事业单位和客户通话时,客户先挂。我经常跟别人开玩笑说:“金老师我怕老婆,一般和老婆打电话都是老婆先挂,否则怎么能够证明她是我家老大。”
现代社会生产力发达,人们的交际圈扩大,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使我们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交际圈子扩大以后,拿自己跟自己村里人打交道的游戏规则去对付外人,可能就没有用。比如,国家人事部所颁布《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第八条最后一句话是四个字——讲普通话。为什么?因为你讲方言土语,有人会听不懂。
我上大学的时候,七、八个同学住一间宿舍。开学头一天,七个人准时报道,第八个是从四川来的,来晚了。大概凌晨两、三点,这位四川兄弟进来了。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宿舍,进门、开灯,灯不亮,学校拉闸了。他自己就嘟嘟,讲的是四川话:“老子床在哪里?老子床在哪里?”他乱摸,把我们摸醒了,还当我们老子,我们当然很不高兴,我们在黑暗中窥视他。不吭气。后来他急了:“龟儿子,你们说话呀!”结果“龟儿子”们就联合起来把“老子”给打了一顿,也不是真打他,很久之后才知道他有点冤,因为四川话里什么“老子”、“龟儿子”,跟北京话里哥们儿、兄弟姐妹什么的差不多。
再来问你一个问题:倘若你们想向金教授要张名片,怎样索取比较方便?
有一天,我在一个地方散步,一个同志过来说:“金教授好,你有片子吗?”他倒挺直奔主题的。但说实话,他是不是有点糙?现代人要讲教养,教养体现于细节,有时候如果不注意细节之处,往往就会自找麻烦。
一天,我到一所大学去,有位领导跟我说:一名博士生被推荐到一个国家机关去面试,他考试成绩优秀当然没得说,公务员考试也通过了。去面试时,最后一圈了,那个机关的领导要见他,他却晚到十分钟。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晚到十分钟,于是那个机关就不要他了。
回过头来再说,在人际交往中,索取名片以下四个办法比较常用。
一个是先把自己的名片递给对方。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不管金教授愿意不愿意,我得回你一张,我不至于告诉你“收到”。我在舞会上碰到一个女生,我是一个男生,我想认识她,我总不至于傻兮兮地上去问:“同学,你叫什么名字?”“这位女士,你怎么称呼?”你这样问太笨!你要聪明的话,可以先作自我介绍。比如,坐飞机,我们俩坐一块了,“这位女士认识您很高兴,我是人民大学的老师,我叫金正昆。”你就得回应我一下。你不会只说:“嗯。”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基本的游戏规则。
第二个办法,就是明着说明自己的本意:“金教授,认识您很高兴,能交换一下名片吗?”在一些场合,此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法,往往也行之有效。
第三个办法,倘若这个人的地位比较高,你可以先给他做一个铺垫:“金教授,听你刚才这个讲座很受启发。我本人呢,也深感自己在交往艺术方面有待提高,跟你相见恨晚。现在知道你很累了,不便打扰你,你看以后有没有机会继续向你请教?”“以后有没有机会继续向你请教?”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暗示“老金,能不能把电话号码留下来”,就等于问我要名片。我想给你就给你,我不给你你也有面子。
第四个办法,比如,金教授我今年46岁了,对面坐一个女中学生也就是16岁。我想要她的名片,总不至于说“以后如何向你请教”吧?要跟一个晚辈或者跟一个平辈要他的名片,我可以说:“认识你很高兴,希望以后能够与你保持联络,不知道怎么跟你联系比较方便?”“不知道怎么跟你联系比较方便?”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要你名片。你要愿意给我,我谢谢。不愿意给我,咱俩都不伤面子。如果你不想给我,其实很容易,你可以这样讲:“金教授,以后还是我跟你联系吧。”其言下之意是:“我以后就不跟你联系了。”这是一条很巧妙的退路。
人和人打交道,沟通是比较困难的一条,正确地运用礼仪,可有效地进行人际沟通。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的高楼、大厦、宾馆、酒店一般都采用无人驾驶电梯,假如你是主人,当你陪同多位客人出入这种电梯时,请问主人是先进先出,还是后进后出?
陪同客人出入电梯,陪同人员需要先入,后出。为什么?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安全。你把门一打开,就把客人让进去,你能够保证电梯底板同时到位吗?万一它不上来呢?万一里面有坏人呢?
引导不就是带路嘛,引导者一定要走在前面。你在前面带路时,往往需要提醒被陪同者此处有楼梯、有台阶,那个地方比较暗,请他留意,所以引导者必须走在前面。
第二个,方便。电梯门口那个升降钮一般有设定的程序,大概几十秒钟就自动关门了。我经常遇到这种事——客人还没上完,陪同人员着急了,拿胳膊跟电梯门搏斗,或者用脚挡在那里,还有的同志大喊“快来”。此举非常非常有损个人形象。
穿衣服时,谁愿意不讲规则与品位呢?没有吧?但是你要不懂相关的规则就很可能贻笑大方。比如,夏天的时候有人穿露脚趾、露脚跟的凉鞋,但是依据“礼”,在非常重要的场合,上班的时候,特别是穿制服的时候,穿露趾和露跟的凉鞋是不得体的。倒过来说,如果休闲度假到海滨去,你要穿着高跟鞋或套装反而不伦不类,它其实有一个适用场合的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在非正式场合穿露趾凉鞋是可以的,但是穿露趾凉鞋还有一条游戏规则:不能穿袜子。穿露脚趾凉鞋就是要透气啊,你要再穿一双袜子,等于告诉别人“自己的腿上有情况”,比如,汗毛粗重、毛孔粗大、胎斑色痣,害怕被别人发现。煞有介事地穿上一双袜子,自己觉得挺正规,看在行家的眼里却是稍逊一筹。
男同志穿西装的最高水准是什么?我在此要介绍的是三色原则。套装也好,套裙也好,制服也好,全身颜色皆应被控制在三种之内。包括上衣、下衣、衬衫,领带、鞋袜在内。比如我穿西装套装,套装是一个颜色,深色的;鞋袜是一个颜色,黑色的;衬衫是一个颜色,白色的;这就三色了。那么领带呢,领带只有一种选择,领带的颜色和西装是一个颜色为佳。当然,喜庆场合,我可以打紫红色领带,那是比较特殊的情况。在一般情况下,三色原则是着装最基本的游戏规则。我有一个习惯,当一个人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向我走来时,我通常不太在乎他自报家门,而是喜欢把他身上的颜色数一数。我的经验是:在他的身上,三种颜色一般是懂规矩的,四种颜色一般是不太懂规矩的,五种颜色以上肯定是不懂规矩的。
一个男人穿西装外出的话,尤其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一般要求其遵守三一律。就是你穿西装的时候,鞋子、腰带、公文包三者应该是一种颜色,而且应当首选黑色。
那天,我在机场见到一个老兄。他脚穿白皮鞋,腰系红腰带,手拿咖啡色手袋。当他看见我后,马上就过来了。没办法,我边上还有很多外国朋友呢,怎么也是咱们自己人,我想替他圆场,就问他:“你今天为什么穿得这么花呀?”没曾想他告诉我:“那还用说吗,哥们儿今年是本命年。”
此刻他跟我用的不是同一个标准,于是他与我的沟通出现了障碍。
当然,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对象,都有不同的讲究。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和国际礼仪各有不同的适用对象,你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举一个例子,中国人吃饭有一个习惯:给别人夹菜。长辈给晚辈夹菜,主人给客人夹菜,以示谦让和友善。但国际礼仪是绝不允许此举的。国际礼仪讲究:让菜不夹菜。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换成另外一个角度,你又不知道我是谁,你又不知道我爱吃什么,你凭什么给我夹菜。不是讲尊重吗?尊重别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选择。你给我夹的那筷子菜,万一我不愿意吃呢?
有一次,我就非常倒霉。我肠胃不太好,不爱吃比较寒的东西。那天被一个同志请吃大闸蟹,他一会儿给你来一只,夹过来我就得吃。然后再给你夹一只,我又吃了。他连着让我吃了三只,我被他弄得连续一个星期胃痛。
他给你夹了菜,你没办法不吃。这还算好的,还有更差劲的。有人拿自己筷子给你夹,还把筷子先在嘴里处理一下,等于给你派送一口唾沫,你说恶心不恶心?!
究竟什么时候需要我们讲究礼仪呢?第一次打交道时,你要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要讲礼仪;因公交往,即便是熟人也要讲礼仪,那样做有助于拉开距离,更好地进行公务交往;还有涉外交往。和外国客人打交道,有的时候你要不讲国际礼仪那就麻烦了。比如,北京的市花是月季和菊这两种花。逢年过节,尤其国庆前后都要用菊花妆点国庆的北京。但是不少外国客人是比较忌讳菊花的,尤其是西方客人。在西方文化中,菊花往往是死人专用的。他们把它叫做妖花,葬礼之花。如果来了外国客人,你给他送了一盆菊花,那就等于是为他送葬。在西方,菊花往往在墓地摆放。
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言谈、话语、举止行为,其实都是个人的素养问题。有的同志在你对面一坐,习惯性地顺手把裤腿往上一拉,露出一条飞毛腿,这个顶多说明他发育正常。还有的同志按着鼻孔,一下就把鼻涕之类发射出去了。我还见过最高境界,他不发射,自己消化,他一下就把那个东西咽下去了。在国际交往中,我们经常遇到上述那样的同志。有时候,他往往会影响国家形象,影响民族形象,少说也影响我们的地方形象。
那天,我问一位男同志:“你为何不照照镜子?”
他问:“我照镜子干什么?”
我说:“请你用它去照一照鼻孔,检查一下自己的鼻毛吧。它已超出你的鼻孔之外。走近之后,我们都会发现你的鼻毛正在鼻孔之外随风飘摇。”
它实际上是一个个人形象问题。在国内交往中与国际交往中,个人形象都是比较重要的。
一个人不论做任何事情,农民也好,工人也好,企业家也好,官员也好,学者也好,学生也好,你肯定都要和别人交往,学习礼仪有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
和外人打交道时,你不能够随便去置疑别人、训斥别人、诽谤别人,这就是教养,这也是你的形象。另外,对穿着打扮你要具有基本的常识。那天,我对一个女孩子讲:戴首饰一般不能乱戴。戴贵金属首饰、珠宝首饰时,要讲究以少为佳,协调为美。你戴八只戒指,你戴三串手镯、手链,胳膊一晃,跟呼啦圈似的,好看吗?实际上,你有经验的话,就会知道协调比较好看,少而精比较好看。比如,现在我要戴一枚黄金的胸针,那么我的戒指和项链最好就戴黄金的。现在流行戴白金戒指,我要戴项链,我就得同时戴白金项链。礼仪上的游戏规则把它叫做同质同色:同时佩戴多种或多件首饰时,它们的具体质地、色彩都要相同。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宴会,对面的一个女孩把我看晕了。她戴了四枚戒指:一枚是绿色的,翡翠的;一枚玳瑁的,黑色的;一枚玛瑙的,咖啡色的;一枚玫瑰金的,彩色的。由于穿着高领衫,她戴的项链看不见。耳环则有两组:一紫一蓝。人家很大方地问我:“好看吗?”
我问:“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她问:“啥意思?”
我说:“那就跟你简单说吧,反正你戴的首饰都是好东西。”
她又问:“什么意思吗?”
我说:“把它们放一块不好看。”
她问:“为什么呀?”
我说:“它们远看像一棵圣诞树,近看像一座杂货铺。你戴的饰物质杂色乱,彼此之间串了味了。”
沟通之事,往往难乎其难。举个例子,说话。你跟别人说话,不该说的就不能说,该说就要说。国际交往也好,社交场合也好,个人隐私的问题最好不要去说。不问收入、不问年龄,是最基本的忌谈问题。
那天,一位同志问我:“金教授,您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我跟他开玩笑,我说:“挣的跟别的教授差不多。”
我所答非所问,就是不想跟他就此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没想到他很认真地追问:“那别的教授一般挣多少?”
我说:“国家给多少,就是多少。”
他又再接再厉打探:“国家到底给你们多少?”
他其实是在有效沟通的环节上出了问题,他不了解有关的沟通技巧。
名人、企业家,到公众场合去,其穿着打扮有个游戏规则,叫“男人看表,女人看包”。当然那是大人物、要人的规则。讲究的男人的表是比较有档次的。比较讲究的女性,她包里放着什么东西,包是什么色彩的,都很有讲究。不过我也见过很不讲究的。
那天我跟一位女同志换名片,我说:“认识你很高兴,我们换一下名片吧?”她把包拿过来了,挺高档一个包。包一打开,首先拿出一包瓜子。我装作没看见,其实看见了,是洽洽的。然后翻出一包话梅,接着冒出一只袜子。最后,她告诉我名片忘带了。该带的没带,不该带的带了。
在公共场合,人们在打量一般人时,讲究“女人看头,男人看腰”。“女人看头?”是看什么?首先看发型,其次看化妆。注重个人形象的女性,对发型都比较介意。有社交经验的女人知道,在重要场合是要化妆的,这是基本礼貌。化妆是对交往对象和对别人的尊重。男人看什么?“男人看腰”,我给男同志留一个小问题,请你扪腰自问:“男人看腰是看什么?”
“男人看腰”,其实不是看我们的腰粗不粗,也不是看腰带威风不威风。当企业家的人系着高档腰带还说得过去,我是一个大学生,我花爹妈的钱,我系一条登喜路的腰带,两千多块钱,别人肯定认为不合适吧?不是看你衬衫下摆有没有掖到裤腰里去,也不是看你弯腰时会不会露出一截秋裤!看什么呢,重要的场合,有地位、有身份的男人腰上是不挂任何东西的!有的老兄往我们对面一站,我们就会发现他有点问题,他腰上别着手机一只,呼机一把,打火机一枚,瑞士军刀一柄,另外还有一把钥匙。说句不好听的话,他就像是全副武装的远征军。
在重要场合、在待人接物时,有些事情不能去做。比如,招待客人喝饮料,绝对不能乱问问题。
那天,我到一个单位去了,负责人没赶回来,女秘书气喘吁吁地跑来了,说:“金教授,我们头还在后面呢,我先回来了。头交代了,让我伺候好你,要什么就给什么。”
我说:“你夸张了,你这不是牺牲吗?你不能这么说。你也别跟我说别的,咱们搞一点喝的吧。”因为我们当时在一个酒店大堂里呢,两人傻站着,不合适。
她很实在地问我:“金教授,喝点什么呀?”
有经验的人是不会问这种问题的。喝点什么?吃点什么?你想去什么地方玩?这叫开放式问题。那样去问问题,你会给客人无限大的选择空间!
如果你是当爸爸的,你宠你家孩子,你问他:“孩子,今儿礼拜六,到哪儿玩?”美国迪斯尼!你飞得过去吗?当时那位女孩如此问我,我就开玩笑地答道:“不客气了,来一杯路易十三吧。”
她当时眼都直了:“你还真要?”
我问:“为什么不可以?”
她说:“那酒一瓶一万多。我没带那么多钱,我的口袋里一共只有三千多。”
我说:“我告诉你吧,有经验的人,此时一定要使用封闭式问题。”你要这么问:“金教授喝茶,还是喝矿泉水?”等于告诉老金:不喝茶,就只能喝矿泉水,不要想路易十三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展示自己的良好教养和训练有素。比如,你用手跟别人做指示,手最好不要指着别人身体——你、你、你,此举有教训之嫌,有指责之意。万不得已要指的话,手指要并着,掌心向上翻起来比较好看。若是手指指向别人的鼻子,或是向上勾动,则犹如要跟别人决斗。
礼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尊重。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人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教养!当然,我们所强调的尊重,不仅是针对外人的,同时也包括自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