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建设,首要的也是最紧迫的课题,是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的文化,如何用新视野看待文化的地位、职能、作用和发展途径,也就是树立怎样的文化观。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和把握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融合的新趋势、西方文化渗透的新变化、群众文化消费的新要求,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文化观。应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要求出发,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出发,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水平的要求出发,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适应开放不断扩大、思想更加激荡的新变化,树立全新的文化安全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思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国家文化安全更加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文化是民族得以传承、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是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基础。文化安全是深层次的国家安全。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在"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现阶段,思想文化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尤为复杂,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既有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有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但从根本上讲,是要在开放的环境中发展先进文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一致的。只有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形成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真正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稳定的保证,是文化安全的根本。在开放的条件下,各种思想观念是在相互激荡、相互碰撞和相互竞争中为人们所认识、所选择的。我们应善于在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不管其经济和社会结构多么复杂多样,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都是一元的。如果只有多样并存而没有一元指导,主流意识形态得不到坚持,就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苏东剧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然而,在承认和发展这种多样化的同时,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与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确立和巩固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确立和巩固国家的主导价值,确立和巩固民族的精神支柱。
适应文化发展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的新实践,树立全面的文化价值观
如何认识当代文化的功能价值,关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党对文化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不断升华的。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深刻论述,到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论断,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明确要求,我们党从指导思想、法律、执政能力三个方面确立了文化的地位,全党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提升。
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从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层面上提升和拓展了文化的地位、功能、作用,但人们在实践中还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自觉,文化观念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对文化的功能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往往只重视其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手段的一面,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面,在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思路下,对于文化的作用只谈服务、不谈建设;对于文化建设只重应急、轻视长远。在一些地方,文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比较投入明显不足,基层文化建设仍然薄弱。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对文化的社会功能定位缺乏足够认识,对文化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在文化上的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力量渗透其间,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建设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力于文化自身的事业发展与产业壮大,通过发展自身来更好地服务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适应依靠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新要求,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长期以来,文化建设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作出了积极贡献。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先进的意识形态如果没有强大的优势文化产业作支撑,就难以巩固已经确立的主导地位。任何观念形态的东西,都有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出来、传播开去。
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飞速发展、文化领域开放度逐步提高,不同意识形态间的相互渗透、影响,越来越以非意识形态的面目出现,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和市场的力量。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形式出现的意识形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直接。忽视意识形态借以发挥作用的载体---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作用就会减弱。应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充分发展物质生产力,又充分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要增强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文化事业的竞争力,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统筹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统筹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相协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协调。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文化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实际工作中,应统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精神产品的竞争力、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力三者的关系,以强大的文化生产力为载体,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文化产品,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适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树立正确的文化服务观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现在,有的人对协调发展条件下的文化宣传思路不宽、兴趣不大、办法不多,有的把协调发展宣传简单理解为经济、政治、文化宣传在数量上的增减。实际工作中的这些不适应新形势的现象,追根溯源,主要是由于对文化工作如何在指导思想上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识不够,服务中心工作的新观念落实不够。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上的与时俱进。文化工作的思路必须与时俱进,树立新观念、开创新思路,增强全局意识,牢固树立服务中心、服务群众的指导思想。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服务中心,就是要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要落实到发展上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群众,就是要在文化工作中体现执政为民的思想,始终牢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如果偏离了这个根本方向,不能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谋发展、促发展,保障不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和文化权益,那就谈不上以人为本,谈不上科学发展,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