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中文版 English 繁体版
关于我们   |   实时资讯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专业素质   |   专业能力
专业技能   |   职业素质
培训项目   |   专家委员
项目合作   |   师资力量
培训活动   |   培训心得
学员交流   |   各地机构
证书查询   |   表格下载
在线报名   |   申请入会
快速搜索
素养

专业素质
· 素质
专业能力
· 能力
专业技能
· 技能
职业素质
· · · ·
道德素质
· · · ·
文化素质
· · · ·
行为素质 >>
· · · ·
形象素质
· · · ·
  行为素质  ■
彭林-传统的礼学把礼分为礼法与礼义
来源:网络  作者: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教育周刊:在讲课中您曾说,在保留或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好的地区和国家,由于有“礼”,人和人之间就更能相互尊重,相互礼让,人民就显得比较有修养,社会秩序也比较和谐。但是,我们了解到,一些师生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存在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是腐败、贫富悬殊,是一些地方民意上达的渠道不够畅通、是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您认为“礼”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应该占一个怎样的位置?

    彭教授: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治理社会就要从教育人开始。现实社会中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出在人的素质问题上,不从这个根本入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不会长治久安。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修身”放在治国的最基础的地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要抓治理社会的基础问题。

    人是有感情、有欲望的动物,《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意思是说情和欲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治国安邦要从尊重人性出发,所以《中庸》又说“率性之谓道”。但人性是有弱点的,比如贪婪、残暴、懦弱等等,必须把它控制在人与人能够和谐相处的程度。过分纵容,无异于把人性等同于兽性,这就要用一些办法来规范,所以《中庸》又说“修道之谓教”。儒家的礼乐文化,就是用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我看这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例如我国传统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让你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感受亲情,感觉责任。又如平时对师长、对父母、对老人行礼如仪等等,都是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人们尊老敬长的意识和修养。有人认为儒文化很迂腐,只知道讲道德。其实儒家一方面认为人是一定要教育的,同时也认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教育。所以要用“法”来弥补“礼”的不足。礼用于“已然之前”,即犯错误之前的教育;法用于“已然之后”,即做了坏事之后,实施惩治。制度的建设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古代有很多制度,例如下情上达、防止有人中间阻塞言路的制度,都是属于礼制的范围。有些做法今天仍值得借鉴。另外像对待弱势群体,《礼记》说“虽负贩者必有尊也”,即使是肩负担挑走街穿巷的小贩,也应享有人的尊严,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公民普遍有这样的素养,对制度的实施就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果人的素养很低,即使建立了制度,执行起来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我认为,《论语》中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思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仅仅用政令来禁止,用刑法来惩治,百姓会因害怕而避免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但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

    教育周刊:《礼记•曲礼》中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强调的都是以“礼”固定人的名分,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可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精神却要以敢于向权威挑战为前提,您认为二者之间是否相矛盾?

    彭教授:等级和秩序是人类文明的表现。问题在于,不能把原本属于管理的等级变成特权的等级。儒家历来主张,社会职务的高低,应与你的德行相称。在讲“礼”的时候,不能把它和儒家思想的其他部分割裂开来。在常态下,当然要尊老、自谦、礼让,要下级服从上级。没有这样的秩序,社会就无法运转,也不可能和谐。那么这是否就一定会影响我们向权威挑战呢?我认为不会。儒家从来不认为人就要卑躬屈膝,没有自我。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孟子》,里面对国君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他说商纣王是“独夫民贼”,人人可以“得而诛之”。他很有气魄,说:“如欲平定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他主张人要涵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要行天下之大道。他很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他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绝不曲学阿世。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等名言,已成为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人生理念。自古以来,真正杰出知识分子都是有个性、求进取的。

    教育周刊:一位名牌大学物理系的男生说:“上大一的时候,他们班上课前曾集体起立问候老师。没想到把老师吓了一跳,弄得他很不好意思,非常不习惯。”这还是在大学里,如果把视野拓展到家庭、社会,对“礼”的陌生甚至无知就更严重了。您认为当前应该如何在学校、家庭、社会推广“礼”文化,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彭教授:我每次给学生上礼仪课,课前都要向学生鞠躬,一开始学生都没反映。终于有一天,我对他们讲:我这个老师或许并不出色,但韩愈说,教师的职业首先是“传道”,你向老师行礼,就是对“道”的尊重,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

    上次我在香港凤凰卫视讲演之后,一位美籍华人给我来信说,应该请人大代表写一个提案,将公务员礼仪教育立法,使推广民族礼仪成为政府行为,这是一个民族形象问题。我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其次是要组织专家编写一部全国统一的礼仪教材。现在不少地方都在编写礼仪教材,水平参差不齐,各自为政,这会使原本统一的中国传统礼仪,出现很多不规范的问题。当然,教师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在推广“礼”文化时要注意已经出现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表征性的东西。我们识别一个民族,主要看礼。可是某名牌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办的礼仪学校里,有非洲礼仪、欧洲礼仪、阿拉伯礼仪……就是没有中国礼仪!还有一些人在电视台给观众专讲西方礼仪;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的婚礼、过洋节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也会被淹没。

    误区之二,是把礼仪教育的兴奋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这个“礼”就成了没有灵魂的形式主义,内在的素质没有提升。《礼记》中说,“行修言道,礼之质也。”强调的就是,礼的本质在于言和行都要符合道。

    我国传统的礼学把礼分为礼法与礼义。礼法,指的是怎么做,即礼的形式。礼义是指形式的意义,二者缺一不可。有礼义没有礼法,再好的礼义也无从体现;有礼法没有礼义,礼法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礼记》说,礼的最高境界是“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德是礼的源泉和动力,推行礼仪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人的素质,让礼成为千百万人的自觉行为,千万不能舍本逐末。

版权所有:专业人才教育工作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ce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2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