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冰雪活动漫谈】
作者:崔乐泉(郑州大学特聘教授)
滑雪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生活技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滑雪器具不断得到新的改良,滑雪活动不再仅仅出于维持生存的本能需求,逐鹿雪原与赛场成为深融于中华民族血液的基因密码。
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自治乡东北约4公里的敦德布拉克河上游沟谷东侧的1号岩棚内,发现了早期人类的滑雪岩画。其中第三组画面中,10人为一字排开,皆呈弓身屈腿站立状,脚下有延伸物。从画面中人物上体前倾、膝部前屈,具有明显动感的特点来看,符合滑雪者的姿态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左边四人脚踏的滑雪板非常明显,滑雪者手持单杆滑雪的动作形态栩栩如生。通过研究,滑雪专家认为,岩画中这类滑雪者或为多人呈纵排式滑雪,也可能是一位滑雪者流畅地由眼前滑向远方的连续性的练习动作。而滑雪者的姿态,与阿勒泰地区至今农牧民穿用古老滑雪器具的滑雪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关于这组滑雪岩画产生的年代,经考古、历史和民族学专家的研究与论证,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一万余年左右,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我国范围内较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
古代阿勒泰区域属漠北草原向西延伸的部分,地处亚洲东部与中部草原带之间,曾长期为中国北方游牧部族西迁东往的通道和生息、角逐之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有关早期滑雪活动的描述,也与这一区域的古代各少数民族有着密切关系。
在唐代的《隋书》中,就有“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的记载。意即北室韦所在地区气候最寒冷,积雪深厚,甚至淹没高头大马。而人们怕陷入积雪的深坑之中,于是出门便“骑木而行”。这里所说的“骑木而行”,实为脚踏木马器具而行,而“木马”即为古代滑雪板,以木板制成。由于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具可以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局部压强,而且行走迅速,犹如骏马,故称“木马”,“骑木而行”,即骑木马而行。
元朝官修地理志《元一统志》还记载:“开元路有狗车、木马轻捷利便。木马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狗车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二者止可于冰上、雪中行之。”生活在开元路一带的部落,寒冷的冬天会踏着“木马”滑雪板或乘坐“狗车”出行,非常便利。其中“木马”滑雪板为两只,形似弹弓,长四尺,宽五寸,分别系在两脚上即可滑行于雪上、冰上,速度可及奔跑的马匹;而“狗车”用木材制成,做法简单,造型似弧形的船,长一丈,宽二尺多,使用轻便,由数只狗在前面拉拽,人坐在上面即可于雪上、冰上滑行。
历史延至明清,滑行于雪上的雪橇已十分普及。明人吕毖的《明宫史》记载说:“冬至河冻,可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稿荐(草垫),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三二人,行冰如飞……”这时的雪橇又叫拖床,一般在木板上添加折叠椅(胡床),或者在木板上垫以草席,由一人牵引拖曳,可以坐两三人。除了驰骋于雪上,亦可滑行于冰上,雪橇成为人们冬季休闲的重要娱乐形式。
清代末年,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开始传入华夏大地。1932年12月,黑龙江省阿城市玉泉镇北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有越野和高山滑雪线路的现代化滑雪场;20世纪30年代,现代雪橇运动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铁路局。伴随着这些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的传入,由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雪上活动,与西方现代雪上竞技一起,在共同发展中,融进了中国近现代雪上运动的历史大潮中,并最终走入当代生活之中。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6日 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