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中文版 English 繁体版
关于我们   |   实时资讯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专业素质   |   专业能力
专业技能   |   职业素质
培训项目   |   专家委员
项目合作   |   师资力量
培训活动   |   培训心得
学员交流   |   各地机构
证书查询   |   表格下载
在线报名   |   申请入会
快速搜索
素养

专业素质
· 素质
专业能力
· 能力
专业技能
· 技能
职业素质
· · · ·
道德素质 >>
· · · ·
文化素质
· · · ·
行为素质
· · · ·
形象素质
· · · ·
  道德素质  ■
78年前,“永远为人民服务”成为他的精神归属——记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97岁老党员、“中国好人”周仁甫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2021年的7月1日,喜气洋洋地来了。

  上午9点,大大小小的屏幕里,传出阵阵雄壮的国歌声。周仁甫聚精会神地坐在电视机前,湿了眼眶——活到了97岁,他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97年,树叶绿了又黄,花儿落了又开,世界天翻地覆,人事几经变迁。沉沉光阴将周仁甫的身高压缩了10厘米,岁月砥砺成他脸上的伤痕和皱纹,连同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一起化作他眉眼间的淡泊、坚毅和慈祥。

  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交通巷,院门前插着国旗和党旗、一眼望去红彤彤的院落,便是周仁甫的家,也是仁甫初心学堂的教室、是左邻右舍孩子们的图书馆。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屋子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他们正准备听周爷爷讲党课,还有红色的队旗,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桌牌,红色的板书……无不昭示着周仁甫的一颗红心。

  “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永远为人民服务。”1943年,在入党介绍人李文广的这句嘱托里,周仁甫找到了精神归属。此后78年,他奉之为圭臬,无论身份怎样改变,都身体力行,矢志不渝。

  十二座亭子

  周仁甫喜欢亭子。

  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他出资修建了“再思亭”;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又出资建起了“爱军亭”;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诞生了“爱国亭”;今年,又有了“爱党亭”……

  捐资修亭子,这一做法颇有古风,彰显着他身上鲜明的时代特色——

  “亭子能为学生和乡亲们遮阳避雨,供他们在此休闲娱乐。”周仁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修建大楼,便选择用亭子这一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每座亭子也是一座精神丰碑,教育人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爱党、爱国家、爱军队、爱人民……”

  站在一座座亭子前,周仁甫带着自备的小锣鼓、翻着写满宣讲重点的五颜六色的布缎,给孩子们讲故事,谈理想。波澜壮阔的历史,坚贞不移的情怀在一次次讲述中历久弥新。

  截至目前,在响水县大大小小的学校和村庄里,周仁甫共捐资修建了12座亭子。修亭子前前后后耗费了周仁甫十几万元积蓄,他心甘情愿,心满意足。

  这当然不是他第一次出钱。

  在响水县职业中学、运河中学、周集中学等学校里,“仁甫奖学金”已设立多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帮助了130多名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这是汶川地震时捐的,这是老家修路时捐的,这是战疫爱心款,这是今年交的特殊党费……”周仁甫保存着一本封面破旧、鼓鼓囊囊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内页贴着数十张捐款收条、凭证,金额少的数百元,多的上万元。

  而这位老人,却穿着一件看不出款式的外套,肩袖上居然还有补丁;屋里的桌、椅、箱、柜,竟是祖辈传下来的;而他最旧的一件衣服,已经穿了“至少20年”。

  与周仁甫相识多年的蔡丽萍,打开一个视频,向记者展示周仁甫的冬袜,用各种布头拼接而成的袜子,补丁缝了一层又一层,足足裹成了两只“船”——“你是不知道,那袜子足有二斤重!”蔡丽萍说,“爷爷被我们发现穿着破衣服,也很不好意思,可是他‘不改其乐’,照旧省吃俭用。”

  正是靠着这样的省吃俭用,周仁甫捐出了一笔又一笔钱,近年来,仅有记载的捐款数额,累计已达44万余元。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巨款,却尽了一位老人的全力。而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岁月里,他还不知道多少次自掏腰包。

  几千册书籍

  书籍滋养着周仁甫的一生。他爱书,爱到骨子里。

  1946年秋,周仁甫从军队转业,因为能读书识字有文化,他曾在响水县、射阳县的乡镇、机关、企业、学校等多个单位任职。1958年,他负责筹建射阳县六垛中学,后来相继担任射阳县六垛、千秋和响水县运河、周集等学校校长,教书育人。

  “书是我的恩人。”周仁甫说,“当夜半更深时,扪心反思,我能活到90多岁,并健康地活着,很大程度上是书本知识帮的大忙。书本告诉我‘学好避坏,应行则行,应止则止’之道理。”

  在周仁甫家中的东屋,老式书橱沿东墙一字排开。书架上,《太平御览》《百年春秋》《资本论》《列宁全集》《世界历史名人画传》《百年恩来》……各类别书籍丰富得令人惊叹。还有家传的木刻版《诗经》《唐诗三百首注疏》《千字文》等是他年少时的启蒙教材,这样繁体竖排字体、没有标点符号、纸张发黄的书册,平常大多只在古籍图书馆见过。

  而这皇皇几千册书籍,周仁甫全都读过。他为这间东屋取名“仁甫初心斋”,取不忘“初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永远为人民服务”之意。

  2015年11月,被评为“中国好人”的周仁甫将自己收藏的2000余册图书整理出来,初心斋摇身一变,成了一座热闹的小小图书馆,每天前来看书的人络绎不绝。在他的带动下,当地许多老干部、老教师把珍藏的书籍拿出来,向社会开放,一股读书学习的清风开始在这座小城里荡漾。

  读书不倦,笔耕不辍。90余载,周仁甫真正做到不倦与不辍。

  如今,已近百岁高龄的他,不管走到哪里,随身的提包里都会放着书籍和纸笔,仍保持着“有则记下”的写日记习惯。几十年来,他的篇篇文字由手写本变成刻印、墨印、铅印册书,是一本本与他人分享的可贵“文化成品”。

  “多读书学做人,爱活动可延庚。”这是周仁甫屋前的一副对联。他80岁登上海拔1810米的黄山天都峰;93岁踏过千阶云梯栈道,登上海拔1308米的云台山茱萸峰;97岁将自行车踩踏得脚下生风,自由自在地穿行在县城大街小巷和远近乡村,骑累了,便坐在路边,掏出一本书来读,真正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三个心愿

  97岁的周仁甫还有三个心愿。

  2016年5月7日,在家人的陪同下,周仁甫走进响水县红十字会,在器官和遗体捐献同意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希望百年之后,能帮助更多人延续生命,“最后一次为人民服务”。这是周仁甫的第一个心愿,他笑称自己如此高龄,摔了十几跤都没有骨折,一定要让医学家研究研究是怎么回事。

  响水县华余村,是周仁甫的出生地,也是他革命意识萌芽之地。民间歌谣里都说这个村庄“好人多”,现今这块土地上,长眠着他的革命引路人——父亲和叔叔,长眠着他的亲密战友郑华余烈士。

  几十年来,周仁甫常常想起那些牺牲了的同乡战友,这是他永远的心结。战友们牺牲了,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想用尽全力,把多活的日子、多挣的钱财拿出来,去捐赠、去奉献。

  人们说,周爷爷有福气。他长寿且硬朗,随手扔下的桃核在水泥地里扎了根,竟能长出一棵桃树。周仁甫想把福气分给更多人,他买了很多碗,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印上纪念文字,送给战士、亲友。他想要化作日落时的晚霞,照耀更多的人,文以照心,在100岁生日的时候出版个人文集《落霞满天》,这是他的第二个心愿。

  他念念不忘对青少年进行革命历史教育,自编教材,自制教具,义无反顾投入孩子们的“第二课堂”,40年来,共深入全县中小学和机关单位义务宣讲红色故事千余场。

  每次都带着自备的小锣鼓、写满宣讲重点的五颜六色的布缎,四处奔波,乐此不疲。“近的,他骑车去;远的,有时一大早就坐公共汽车去。最近做了手术,他挂着尿袋去给人家上党课。”周仁甫66岁的儿子周巍提起父亲这些年的事,既自豪又心疼,“那么大的年纪,四处奔忙,也从不收一分钱报酬。他就觉得自己做的是一名共产党员该做的。”

  如今,在周仁甫的影响下,老中青三代、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聚拢起来,越来越多人被感动和感召,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里来,以“中国好人周仁甫志愿服务工作站”的名义,化作点点霞光,光耀四海。

  1995年4月4日,响水县委组织部收到了县教育局党委转来的一笔特殊党费。70岁的离休教师周仁甫为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将其因工资改革补发的1008元工资作为特殊党费交给党组织。2003年,周仁甫又交了1008元的特殊党费。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他交了10000元的特殊党费。今年,建党百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他再次交出了10000元特殊党费。

  活到100岁,再交一次特殊党费,这是周仁甫的第三个心愿。他曾在一封信中深情地写道:“我是一名受党教育培养多年的老党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托党的福,我们离退休人员丰衣足食,生活愉快。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向党表示一点心意是应该的……”(记者 刘已粲) 

版权所有:专业人才教育工作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ce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2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