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春,安徽黄山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自2010年上任以来,10余年间,他每年超过300天住在山上,朝夕与迎客松为伴。
2021年9月26日,胡晓春用放大镜检查迎客松的树枝。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迎战冰雪 结缘迎客松
2006年8月,黄山脚下谭家桥镇中墩村26岁的胡晓春退伍后来到黄山风景区工作,担任玉屏景区护林防火队员。每天,当他巡视责任路段路过“国宝”迎客松时,他都会有意无意地看上一两眼。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迎客松,还得从2008年1月那场暴雪说起。暴雪即将来临,最缺的就是搭建支撑架的毛竹。
1月28日晚上7点多,胡晓春和近百名应急小分队员打着手电筒,扛着八九米长、重约百斤的毛竹,蹚着没膝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顺着模糊的石阶,往海拔1670多米的玉屏楼攀爬。凛冽的寒风夹杂着坚硬的雪粒拍打在胡晓春和应急小分队员们的身上,汗水、雪水浸透了厚实的棉服。
2016年冬,胡晓春在查看迎客松的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与时间赛跑、与风雪抗争,历经4天艰辛,终于在1月31日晚,新一轮暴风雪来临之前,完成了对所有古树名木的支撑保护。2月1日,暴雪如期而至,看着迎客松安然无恙地挺立在青狮石旁,在冰雪中张开苍劲的臂膀迎接四方游客时,胡晓春心头涌上无限的喜悦和激动。
次年,胡晓春成为第18任守松人徐东明的徒弟,担任迎客松守松人B岗,协助师父完成迎客松的日常巡护、监测工作。
10余年只为守护一棵松
2010年7月,经过考核和选拔,胡晓春成为第19任守松人,开始了对这棵千年古树的陪伴生活。迎客松旁那间矮小的管理房是胡晓春的值班室兼卧室,一张简易床、一副桌椅、一台监控电脑和一些监测工具,是他在黄山景区内的全部家当。
胡晓春在自己的小屋里吃午饭。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观测迎客松日常生长状况必须细致入微。每天早上6点半,胡晓春便开始了对迎客松的巡护观测。要巡查监测松树枝丫、松针、树皮的细微变化,要检查支撑架、拉索、防雷设施情况,白天每隔2小时就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夜间要启动红外线防侵入报警系统信号,随时随地起床查看迎客松情况……
在结束每一次巡护工作之后,胡晓春都回到工作室中撰写《迎客松日记》,详细记录迎客松的生长数据,以及当天的气温、风力、湿度等气象信息。10余年来,他已经写下超过100万字的《迎客松日记》,为科学保护迎客松积累了重要资料。他说:“照顾了迎客松这么多年,在我心中,它就像一位亲人一样。”
2021年9月26日,胡晓春用放大镜检查迎客松的树枝。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我就是黄山一棵普通的松树”
胡晓春被授予过很多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等,但迄今为止他最骄傲的身份,还是“守松人”,“我生在黄山、长在黄山,我就是黄山一棵普通的松树。”
“中学的时候,我背诵过‘黄山松精神’: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黄山松精神’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让我坚持下来,坚守下去。”胡晓春说。(来源:安徽文明网、新华网)
胡晓春,安徽黄山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自2010年上任以来,10余年间,他每年超过300天住在山上,朝夕与迎客松为伴。
2021年9月26日,胡晓春用放大镜检查迎客松的树枝。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迎战冰雪 结缘迎客松
2006年8月,黄山脚下谭家桥镇中墩村26岁的胡晓春退伍后来到黄山风景区工作,担任玉屏景区护林防火队员。每天,当他巡视责任路段路过“国宝”迎客松时,他都会有意无意地看上一两眼。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迎客松,还得从2008年1月那场暴雪说起。暴雪即将来临,最缺的就是搭建支撑架的毛竹。
1月28日晚上7点多,胡晓春和近百名应急小分队员打着手电筒,扛着八九米长、重约百斤的毛竹,蹚着没膝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顺着模糊的石阶,往海拔1670多米的玉屏楼攀爬。凛冽的寒风夹杂着坚硬的雪粒拍打在胡晓春和应急小分队员们的身上,汗水、雪水浸透了厚实的棉服。
2016年冬,胡晓春在查看迎客松的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与时间赛跑、与风雪抗争,历经4天艰辛,终于在1月31日晚,新一轮暴风雪来临之前,完成了对所有古树名木的支撑保护。2月1日,暴雪如期而至,看着迎客松安然无恙地挺立在青狮石旁,在冰雪中张开苍劲的臂膀迎接四方游客时,胡晓春心头涌上无限的喜悦和激动。
次年,胡晓春成为第18任守松人徐东明的徒弟,担任迎客松守松人B岗,协助师父完成迎客松的日常巡护、监测工作。
10余年只为守护一棵松
2010年7月,经过考核和选拔,胡晓春成为第19任守松人,开始了对这棵千年古树的陪伴生活。迎客松旁那间矮小的管理房是胡晓春的值班室兼卧室,一张简易床、一副桌椅、一台监控电脑和一些监测工具,是他在黄山景区内的全部家当。
胡晓春在自己的小屋里吃午饭。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观测迎客松日常生长状况必须细致入微。每天早上6点半,胡晓春便开始了对迎客松的巡护观测。要巡查监测松树枝丫、松针、树皮的细微变化,要检查支撑架、拉索、防雷设施情况,白天每隔2小时就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夜间要启动红外线防侵入报警系统信号,随时随地起床查看迎客松情况……
在结束每一次巡护工作之后,胡晓春都回到工作室中撰写《迎客松日记》,详细记录迎客松的生长数据,以及当天的气温、风力、湿度等气象信息。10余年来,他已经写下超过100万字的《迎客松日记》,为科学保护迎客松积累了重要资料。他说:“照顾了迎客松这么多年,在我心中,它就像一位亲人一样。”
2021年9月26日,胡晓春用放大镜检查迎客松的树枝。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我就是黄山一棵普通的松树”
胡晓春被授予过很多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等,但迄今为止他最骄傲的身份,还是“守松人”,“我生在黄山、长在黄山,我就是黄山一棵普通的松树。”
“中学的时候,我背诵过‘黄山松精神’: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黄山松精神’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让我坚持下来,坚守下去。”胡晓春说。(来源:安徽文明网、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