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中文版 English 繁体版
关于我们   |   实时资讯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专业素质   |   专业能力
专业技能   |   职业素质
培训项目   |   专家委员
项目合作   |   师资力量
培训活动   |   培训心得
学员交流   |   各地机构
证书查询   |   表格下载
在线报名   |   申请入会
快速搜索
素养

专业素质
· 素质
专业能力
· 能力
专业技能
· 技能
职业素质
· · · ·
道德素质
· · · ·
文化素质 >>
· · · ·
行为素质
· · · ·
形象素质
· · · ·
  文化素质  ■
“胜利之本”的文学寻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胜利之本”的文学寻绎

——读铁流报告文学《靠山》

  作者: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作家铁流的报告文学《靠山》(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封底的内容简介写道:“本书全景式地呈现了革命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动人场面。”就作品直接和主要的表现对象来看,这确实是作品的一个基本内容。但仔细阅读起来,发现这部作品的故事与题旨更丰富。作品在“支前”这样一个连缀起不同时期典型事例的故事叙述里,“支前”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既再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成因所在,内中又承载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中国革命的经验等有关的思想意蕴。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以写“支前”的方式,来揭示“靠山”的深刻蕴涵。

“胜利之本”的文学寻绎

  起初阅读《靠山》,感觉作者的着眼点似乎比较分散,运笔用墨也相当散漫。第一章写长征前后,第二章写济南锄奸,第三、第四章写沂蒙抗战,第五章写晋察冀抗战,第六章写淮海战役支前。故事与人物,除去都是革命的事和革命的人之外,似乎都没有什么紧密的关联。但仔细品味之后,发现这些看似欠缺关联的叙述,内里又有一条隐含的主线,那就是在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发起和组织的革命斗争、革命战争,都有人民群众的无畏参与、舍身相随和巨大奉献。可以说,作品是围绕这样一个总主题来调兵遣将的。因此,在过去的宏大历史叙事的写作中常常是配属角色的普通民众,恢复了本有的历史主角的地位,气壮山河地登上了文学的前台。

  就阅读时的感受、阅读后的震撼而言,作品给人印象甚为深刻,令人读后为之感念的,还是那些描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严酷战事和人民英模的部分。

  比如,在日军的“铁壁合围”中,为了保护留给八路军的粮食,山东莒南渊子崖村的老百姓自发地组织动员起来,在自卫队员的带领下,凭着土枪、大刀等,打退了前来抢粮的百十名伪军,后又利用围墙和地道,与日军一个联队顽强对抗。没有打过仗的农民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阵地战打到街巷战,一直坚持到八路军的一个连和区中队赶来参战,使日军畏惧而退。渊子崖村的村民,以147人战死、138人重伤的代价,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渊子崖农民自卫战的辉煌一页。

  在解放战争期间的山东蒙阴地区,留守家园的李桂芳、李凤英、李红梅等32位农村女性,自发组织起来,做军用被服、筹运军粮,全力投入民运工作。在华野九纵尖刀连急需渡过汶河遇到困难的危急时刻,她们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用柔弱的身躯搭成人桥,使得我军尖刀连的战士顺利渡过汶河,争得了战斗的先机。

  在淮海战役期间,山东莱东县的村民唐和恩、王桂一、于炳川等人,听从组织召唤,踊跃参加支前民工队。他们用木轮小推车送粮食,运弹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行,舍生忘死地劳作,行程达到了5000多里。整个淮海战役期间,这样的支前民工约有543万人。

  这些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在作者有声有色的叙述中,鲜活而生动,真切而感人,今天读来仍然感天动地,令人热血沸腾。作者在作品的最后,转述了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的发现:他到中国的淮海战役发生地实地采访之后,为以少胜多的淮海战役的胜利寻找到一个重要答案,那就是“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样的一个总括性的结论,因为秉要执本又凿凿有据,确实令人深信不疑。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会体悟到这一重要论断更为深邃的意义。中国的革命战争是人民的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理念,既包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还包含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依靠人民、动员人民的群众路线,其实也深含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党性所在。正因如此,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一体同心,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靠山》用大量丰富与生动的感人事例,在两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即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艰苦奋斗、前赴后继;人民群众为了民族解放众志成城、同心勠力。这种同心同德的前行、同舟共济的奋斗,能够克服一切障碍,能够战胜一切敌人。作品由一个个出于历史事实的典型事例,写出了党和人民、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最为真切的血肉联系,至为真诚的命运与共,揭示出以革命史为主线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真谛所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所在。这对于人们回望党史、认识历史、增强自信等,都有十分强烈又深具说服力的现实意义。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9日 14版)

版权所有:专业人才教育工作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ce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2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