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伟(中国艺术报总编辑)
6集大型纪录片《雄安红色往事》,以深刻的历史开掘、艺术的表现方式、鲜明的美学品格、强烈的现实意蕴,创造了“红色往事”的新讲法。
一是“今事”与“往事”交汇。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令雄安成为举世瞩目之地。作为国家顶层设计中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建设至今已经5年。5年后的今天,《雄安红色往事》的推出,令人在对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由美好愿景逐步变为现实图景而感到振奋的同时,唤起对历史的重温和发现。在今昔对比中,作品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当下性。颇有代表性的是该片对两种地道的对比式叙说。在讲述完地道战的“往事”之后,紧接着展示了雄安站和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地下综合管廊干线。这条十几公里长的地下干线,是智慧城市体系的骨干载体,也是雄安新区地下大动脉和生命线,被誉为“现代化地道”。这种从革命年代的地道到“现代化地道”的历史性跨越,“今事”与“往事”的交汇,既令人会心一笑,更令人抚今追昔。这样的例子在片中还有很多。从“往事”的角度来说,雄安是革命老区;从“今事”的角度来说,雄安是发展新区。从“老区”到“新区”,从“往事”到“今事”,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和对现实的理解,都达至更为生动、更为宏阔、更为深刻的境界。
二是“红色”与“诗意”相融。《雄安红色往事》思想、情感与审美的主色调,毫无疑问是“红色”。《当兵去》《硬骨头》《雁翎队》《反扫荡》《地道战》《烽火情》6集,从不同侧面讲述了雄安地区的革命历史。作品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军队和雄安群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正义斗争。这些“红色”叙事,采取了“诗意”的书写策略,大量、恰切、有效地使用木刻版画的艺术效果来渲染并强化,是本片在情景再现、嘉宾访谈、资料重现等方式之外,最为突出且诗意十足的特点。如《雁翎队》中,长达45秒的版画效果生动表现、深度刻画了孙犁《荷花淀》中所写的风物风情。而在片中多次出现,以翻开书页的方式呈现的历史当事人回忆录,在配以朗诵的同时,融入了与书页内容呼应的版画场景,更是独具匠心的创新表达。除版画艺术效果之外,《地道战》《小兵张嘎》《新儿女英雄传》《狼牙山五壮士》等电影片段、《小兵张嘎》《荷花淀》《青春之歌》《东方》等文学名著、《地道战》等名画的使用,也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在“红色”与“诗意”的相融中,红色主题得到有效传达。
三是“厚度”和“温度”并重。《雄安红色往事》虽然只有6集,但却呈现出颇具质感的“厚度”。这里的“厚度”,主要是指全片所阐明的精神主旨和历史规律,那就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创造历史的关键。《雄安红色往事》深刻阐释了这一道理,没有人民的支持,地道战只能是纸上谈兵,冀中八路军反围攻也无法取得成功……强烈的人民性在《雄安红色往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并通过语态、节奏、影像和细节开掘等方面有“温度”的表达,凸显了“厚度”。13岁的徐光耀与17岁战士王发启结下友谊,部队走时,徐光耀送出两三里地,哭着回家,下决心参加八路军;八路军冀中十分区司令刘秉彦与政委旷伏兆相约,牺牲后和指战员埋在一起,胜利了将来也要埋在共同战斗过的平津保三角地带。战后,平安归来的旷伏兆、刘秉彦亲自为雄县米家务烈士陵园奠基,他们去世后,家人按照遗愿将他们安葬在这里,与战友们永远相守……这些极具“温度”的故事,使得精神的“厚度”有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厚度”和“温度”的共振,做到了以情动人。
在雄安新区建设5周年之际,纪录片《雄安红色往事》的推出具有特殊意义。往事并不如烟,雄安红色往事中的精、气、神,心、情、意,依然是我们不可忘却的,依然是我们应该弘扬的。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30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