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饭一食识来处 一针一线手中忙
劳动课让孩子走进广阔天地
5月28日,安徽一研学科普实践教育基地里,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西二中的学生正在学习包粽子。这节劳动课成为他们感受端午节传统文化魅力的独特方式。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烹饪、农业生产、传统工艺制作等项目被列入其中。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学校引导学生走进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感受自然,感悟文化。
传承文化新方式
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比赛地点在一幢教学楼前,参赛选手是一群中小学生。炸春卷、汆肉丸、花式摆盘,小厨师们的一招一式有模有样。这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举办的一场名为“‘博菜众尝’——不负好食光擂台赛”,共有12所中小学选派代表队参赛。“豆腐箱寓意‘开箱取宝’,是博山经典的传统菜式。”一名14岁的参赛学生这样介绍自己制作的菜肴。
比赛现场,淄博市食文化研讨会理事徐传国结合历史故事和民俗谚语,向孩子们讲解博山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特色:博山菜是鲁菜四大派之一,在家常菜上下足功夫,可追溯到2600多年前。据了解,博山区将每年5月份固定为青少年劳动实践月,“博菜众尝”是今年的劳动实践月主题。对此,博山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既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创新实践,也可以让孩子在学习劳动烹饪技能的过程中,继承发扬当地悠久的饮食文化。
如何既能让孩子愿意动手实践,又能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中华传统美食制作相关课程成为有机融合的途径。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许多学校开设节日主题相关的国学劳动课。烹饪课上,学生们通过学习制作传统美食,探寻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了解当地特色传统饮食文化和中国传统时令节气文化。在重庆市两江新区重光小学的劳动课上,和面、揉面、拌料……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麻辣鲜香的重庆小面。
走进自然大课堂
近日,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学生种出约1000斤菜籽,这是他们去年11月播下油菜种子的收获,榨出的菜籽油将被送进学校食堂,由师生共享;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进入插秧季,当地一所小学便把农业生产劳动课堂搬进农田,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在田间体验插秧,学习农耕知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文昌街道第一小学则将采茶作为学生的劳动课作业,让学生走进附近茶园采摘茶叶。顺应时令播种、养护或收获,走进大自然,“在庄稼地上劳动课”,农业生产课变得鲜活起来。
“在城里长大的孩子没有干过农活,也不知道自己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近日,陕西省西安市一位带着孩子在麦田里割麦子的家长感慨,这样的劳动体验课“很有必要”。站在麦田里,孩子们和家长模仿着农民割麦的动作,不长时间便累得气喘吁吁。站在收割完的麦田里,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朗读白居易的《观刈麦》,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原来每一粒麦子都来之不易,以后我会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参加劳动的孩子不约而同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相关课程,还有一些学校将农场“搬”进校园。近日,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学校的千株向日葵盛放,成为一道美丽风景。该校在学校楼顶建设校园农场,开展农业生产劳动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播种、育苗、移植、浇水、施肥等农业生产劳动。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专门开辟种植园,分配给每个年级,由学生们自己耕种管理100多种蔬菜、花卉。亲身参与“接地气”“沾泥土”的农业生产活动,让学生们真正走进了自然大课堂。
研学旅游新机遇
为应对增设劳动课程这一新变化,许多家长已开始有意识地在家中让孩子参与劳动,例如做饭、打扫卫生等。“六一”节前,北京市民贾倩尝试让四年级的儿子自己做了两道菜:西红柿炒鸡蛋、糖醋排骨。“从准备食材、洗菜、切菜到炒菜、装盘,完全由他自己安排。”贾倩说,希望借此机会逐步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和兴趣。为了上好秋季开学后的劳动课程,贾倩正在寻找合适的社会实践活动。
旅游企业也将目光投向劳动课程,并探索将其更好地融入研学、游学等旅游产品中。当前,农耕体验、美食制作等已是旅游市场上较为成熟的产品。插秧、收麦等是近年来乡村旅游与研学相融合的典型产品,受到游客欢迎;美食制作体验则成为一些酒店吸引家庭游游客的热门产品。
端午节临近,许多旅游机构推出了“端午”主题劳动研学产品。例如,西安一些旅游企业推出的短期、短途研学课程,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带领他们在周边农村地区体验传统农具使用、小麦收割、插秧、蒸花馍、传统手工制作等;广东中旅推出“从化户外拓展活动2天游”产品,其中包括带领孩子在小麦加工厂体验收割小麦、动手制作饺子等环节。
记者询问北京一家专门从事儿童户外研学的机构得知,近期将融合劳动、露营、烹饪等元素,推出“趣味农耕”“亲子露营”等特色营地活动以及儿童厨艺相关课程。
本报记者 尹 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