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为国考古 为党育人
“一百年筚路蓝缕,初心不改;七十载田野育人,薪火相传。”这话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国考古、为党育人的生动写照。
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个考古学专业,从最早的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考古研究室发展至今,北大考古已走过百年历程。
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思想铸灵魂,以党建带全局,努力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努力将北大考古建设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一流学科,进一步推动我国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旗飘扬在考古发掘现场
从去年2月份到现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赵昊一直呆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吸引了大众目光。其实,本次启动的新一轮大规模发掘本身,也大有门道。
“这次非常注意工作的精细化。在发掘过程中,每一层都做了高精度的三维扫描。扫描精度高,扫描频次也高。”赵昊介绍,挖掘过程每出现变化,就会对祭祀坑做一次三维扫描。激光扫描和多维视角重建,为祭祀坑构建了随时间变动的立体影像。这既能为本次发掘留下详实资料,还能为日后的展示提供全面信息。这些基础数据,配合全息投影技术、3D建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就能让公众拥有与现场考古人同样的视角。精细化数据的采集,还能为科普教育产品的开发打下基础。
“我们不仅要把高科技用于研究,也要用于展示。这是考古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赵昊说,考古理念在发生变化,要让公众知道考古人在做什么,认识到新时代的考古工作是什么样子。
在这轮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发掘工作中,多位北大考古毕业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年轻的北大考古学子,也活跃在现场,清理、采样、分析……
2022年5月下旬,一院三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大学)临时联合党支部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正式成立。“三星堆遗址发掘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也要做好党建,争取再在考古工地上多发展一些青年党员。”赵昊说。
支部建在考古队上,也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党建特色。考古人在一锹一铲中见证新发现和新突破,而党旗,也始终飘扬在考古一线。
增强作为共产党员和考古学人的双重使命感
在学院内,以两位杰出院友的名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于2018年成立了“樊锦诗文物保护青年志愿宣讲团”和“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
考古文博学院2018级本科生王悦荻是宣讲团中的一员。去年9月,北大附小雏鹰社联系到宣讲团,希望能依托赛克勒博物馆举办的一场专题特展,设计一个家校联合的互动项目。整个活动都由宣讲团同学在博物馆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同学们希望,让孩子借着此次参观机会,培养对考古和艺术的感知力,同时也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王悦荻记得,讲解中有一个主题是“封邦河东”,当场就有小朋友说知道这个故事,于是她让孩子自己讲完了这一段。“我也意识到,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讲解者可以适当把‘讲’的空间给孩子,负责‘引导’和‘解’就可以了。”
像这样的活动,宣讲团成员做过很多。他们在一次次实践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水平。
2019级博士生吴琪瑶是学院“时代楷模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书记。学生联合党支部合并了原来本、硕、博3个学生支部,对内打通了专业和年级的壁垒,对外走入乡村,走入西部,走入各行各业。
2021年是建党百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为了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学院党委与北大团委合作,将党史学习与考古学科特色深度融合,组织开展了“考古与四史”系列党课,学生联合党支部也参与了全部活动。
吴琪瑶说,在主题的选择上,一方面要对党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回顾,另一方面是要着重挖掘考古学科在“四史”进程中的使命和贡献。开展“考古与四史”系列党课,是为了从党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中进一步阐明“考古释中华”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引导同学们在重温党史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作为共产党员和考古学人的双重使命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学科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