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中文版 English 繁体版
关于我们   |   实时资讯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专业素质   |   专业能力
专业技能   |   职业素质
培训项目   |   专家委员
项目合作   |   师资力量
培训活动   |   培训心得
学员交流   |   各地机构
证书查询   |   表格下载
在线报名   |   申请入会
快速搜索
资讯

关于我们
实时资讯 >>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实时资讯  ■
5批国家工业遗产揭示保护利用趋势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我国“国家工业遗产”的认定工作始于2017年,旨在抢救濒危工业文化资源,传承中国特色工业精神,促进工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2021年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列入了北京电子管厂等31个项目。目前,我国共有国家工业遗产194项。

  工业遗产认定方法日趋成熟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工业遗产”记录了中国工业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见证了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社会和艺术价值。

  随着国家工业遗产项目逐年增加,遗产申报与认定方法日趋成熟,更加凸显价值内涵。

  与前4批相比,新公布的第五批遗产项目数量减少,但对每个项目的遗产价值把握却更加严格。在产生第一批项目阶段,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先在少数省份进行了试点。从第二批开始,每年公布的国家工业遗产都达到40至60项的规模,这迅速扩大了国家工业遗产名录的体量及覆盖范围。第五批新增的国家工业遗产缩减至31项,在认定过程中更着重判断其在行业发展进程的影响和地位,重视项目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力争做到优中选优——这传递出一个新的信号:能真正代表国家工业发展里程碑的项目,数量是有限的。那些价值和地位突出的项目,大都已被含括在名单中了。国家工业遗产的数量增幅会趋于平缓。今后社会公众对于工业遗产的关注点,应从数字和总量转向关注发掘其价值内涵;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和研究、传播团队,也应重视整理、挖掘,进一步彰显遗产核心价值。

  遗产地域分布更加均衡

  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仅涉及了7个省份。3年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陆续拥有了国家工业遗产。2021年,内蒙古、广西和宁夏等地的项目出现在第五批名单中,进一步丰富了地域覆盖范围。

  从第五批认定名单中还可以看出一个特点:装备制造、原材料和能源等“大国重器”工业项目受到高度重视。在前4批中,装备制造类、原材料和能源类遗产各有48项;消费品生产类遗产则有55项,数量超过1/3。这一状况在第五批名单中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酒、丝绸和化妆品等消费品生产类遗产有5项;装备制造类、原材料和能源类遗产的比重大幅提升,达到了21项。

  这一变化表明,“记录工业发展的重大成就”已成为认定国家工业遗产的重要考量。

  最新公布的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彰显出工业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进入前四批名单的项目大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或者能够突出体现中国工业化布局的历史特征。第五批项目则开始彰显地方传统产业特色,例如进入名单的扬州谢馥春香粉厂旧址、江门甘蔗化工厂、位于四川省大英县的卓筒井和蓬基井,分别是江浙地区的化妆品制造、东南沿海的蔗糖化工领域和四川井盐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这些地域性传统工业代表,在一定时期内还是享誉全国的产业名片。

  阐释、传播是下一步拓展重点

  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2025年)》,提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具体措施包括:“弘扬工业文化价值内涵”“推动工业旅游创新发展”“开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以及“加大传播与交流”。与历史文化遗产有所区别的是,工业遗产不仅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内涵,其还蕴含着科技水平、产业发展、设计理念等独特信息。所以,在国家工业遗产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阐释解读遗产价值的传播工作就被置于突出的位置。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动下,工业遗产作为存量的社会空间资源,其保护利用过程既要体现文化、教育等社会功能,也同时承担着城市发展的使命。随着价值传播的深入,全社会尤其是遗产涉及的企业和周边社区,将会分享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带来的成果红利。提升工业遗产的利用水平,能盘活资产、解决就业,往往也给周边居民带来良好的人文风貌。

  国家工业遗产中的景德镇国营宇宙瓷厂、青岛啤酒厂,都将城市发展、产业调整和旅游文创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当地社区受益的工业遗产动态传承典型案例。但目前这样的成功项目还是太少!有的工业遗产地处偏僻,难以抵达;有的工业遗产在被改造为艺术、创意街区时,常常既脱离了产业需求,又割裂了园区与遗产内涵的联系,从而失去了作为工业遗产的生命力……如何将工业遗产与当地社区发展紧密联系,正成为工业遗产领域着手思考解决的课题。

  今年将修订工业遗产管理办法

  “国家工业遗产”已历经5年发展历程,初步形成了体系,展现了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获得了积极、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支持。

  今年两会期间,一些全国人大代表专门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前景提出了建议。侯华梅代表提出:应该制定《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法》,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并设立工业遗产保护基金。刘征等代表提出:应加强船舶类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相关的工业博物馆等。这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8年印发了《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提出“设置专门部门或由专人监测遗产的保存状况,划定保护范围,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持遗产格局、结构、样式和风貌特征,确保核心物项不被破坏”。人们在具体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这些要求需要更详尽、可操作的细则进行配合,以此才能体现工业遗产“动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将《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列为年度工作任务之一,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范将进一步完善、具体。这清晰地体现出我国工业遗产发展的未来。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研究专员,研究方向为工业遗产保护)

  工业遗产探索价值传播的实践(延伸阅读)

  在工业遗产项目利用的初始阶段,停产的工业区多被改造为旅游目的地、博物馆、文创园区或商业空间。比如,位于黑龙江佳木斯的桦南森工铁路,在森林、村庄、森林工业铁路和蒸汽火车头等旧有相关工业遗产元素的基础上,改造成桦南蒸汽小火车景区;上海船厂利用造机车间,保留部分工业风貌显著的混凝土梁以及屋顶桁架和管线等构件,改造成船厂1862商业中心。

  随后人们发现,正在生产运行的工矿区,对公众开放与工业遗产企业主营业务存在较大差异,游人与安全生产也构成了冲突。随着社会对工业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项目也开始作出了积极尝试。例如,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在生产线上用玻璃幕墙建立“透明工厂”,保证正常生产同时,向游人开放。

  许多工业企业规模巨大,公众游览范围较广。拥有工业遗产项目的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都成立了专业旅游公司。生产部门提出安全有序生产需要控制的人流量、活动范围和注意事项,旅游公司运营相关工业遗产旅游资源提高遗产的文化魅力。这样可以做到“生产观光两不误”。(马雨墨)

版权所有:专业人才教育工作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ce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2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