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中文版 English 繁体版
关于我们   |   实时资讯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专业素质   |   专业能力
专业技能   |   职业素质
培训项目   |   专家委员
项目合作   |   师资力量
培训活动   |   培训心得
学员交流   |   各地机构
证书查询   |   表格下载
在线报名   |   申请入会
快速搜索
素养

专业素质
· 素质
专业能力
· 能力
专业技能
· 技能
职业素质
· · · ·
道德素质
· · · ·
文化素质 >>
· · · ·
行为素质
· · · ·
形象素质
· · · ·
  文化素质  ■
带孩子去看国宝、读历史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及铭文 图片选自《博物馆里的汉字》

  《博物馆里的汉字》 沅 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书者说】

   编者按

   走进博物馆是孩子学习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和深化。六一儿童节,《光明悦读》邀请《博物馆里的汉字》一书的作者沅汰老师,带着大家走进一座“纸上博物馆”,从汉字开始认识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是给热爱博物馆的孩子,也是给每一个热爱博物馆的大人。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精华的储藏室,是天然的学习空间——“每一道纹饰都是一次文明的触碰,每一个标本都是一个不朽的奇迹,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历史的记忆。”走进博物馆成了孩子学习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和深化。不论孩子走进哪一座博物馆,好奇心是共通的,但他们能感受到多大的“博物馆力量”也确确实实需要一定的引导。

  因为在博物馆见到了许多感动我的孩子——他们那么想了解,那么想亲近,但需要一些专业的帮助——所以我萌发了写一本关于“博物馆”的书的冲动。《博物馆里的汉字》这本书是给热爱博物馆的孩子看的,也是给每一个热爱博物馆的大人看的。我们从国宝里看历史,在汉字里寻文明,通过“书”这座“纸上博物馆”让孩子们和博物馆交朋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家长、教师和孩子们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滋养作用。

  ■■我们的孩子在博物馆需要帮助

  经常去博物馆就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了博物馆。这些孩子给人很大的惊喜:我们的孩子是有求知欲的,他们会为了自己的求知欲,积极、主动而认真地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探索。

  有一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几个孩子,每个人手里拿一本书,一边对照书一边找文物,特别认真地一件一件看过去。当看到半坡人面鱼纹盆的时候,几个孩子特别惊喜。孩子们注意到了展厅里的安静环境,怕影响别人,才没有雀跃起来,但都很认真地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了记录。这些孩子刚上初一,他们手里拿的是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这本书是初中一年级孩子在步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正式开始学习历史课用的课本,讲述的历史跨度,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直立人一直讲到魏晋南北朝。如果留意一下,会发现在这本书里有多得超乎想象的文物,囊括了古人的衣食住行、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每个热爱博物馆的人必定要去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常设展览叫“古代中国”。“古代中国”是一部用文物演绎的中国古代史。而且陈列的文物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能代表我们的文化和历史的珍贵文物。因此,这里的很多文物是被选入历史教科书的。文字写的历史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直观的,可能并不好理解,但是当这些活生生的文物摆在眼前,历史也变得生动、具体了。

  在博物馆里,孩子们虽然能按图索骥找到“国宝”,但是国宝并不会“说话”。我们的孩子面对文物基本都会是迷茫的孩子。如果能够带领他们看懂这些文物,透过文物的表面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化,这不仅仅能学好历史课,更能体会到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内在本质,这将会是对孩子一生有益的事。

   《博物馆里的汉字》这本书的写作就在这样的想法里萌动了。

  ■■汉字是打开博物馆之门的钥匙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课业学习和考试的需要走进了博物馆,但实际上有更多的孩子是因为家长而走进博物馆——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博物馆是一个让孩子长知识、长见识、博古通今的地方。尽管如此,孩子的好奇心体现在博物馆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可是孩子的好奇心能不能得到满足呢?

  有一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一个可爱的、胖胖的小男孩,大概也就十岁左右。这孩子在突然看到“司(后)母戊鼎”的时候惊讶地“哇”了一声。然后就径直走过去。孩子的眼里有光,他的眼里只看到这一件东西,仿佛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这只从三千多年前来到今天的巨大的青铜鼎。

  孩子是和妈妈一起来的,妈妈也跟过来了。孩子睁大眼睛看这只鼎,“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用的?”孩子问妈妈。显然也能看出来,他的妈妈很想告诉他。妈妈那种手足无措的样子和孩子强烈的好奇心都深深打动了我。可是妈妈只能说,“你好好看,仔细看,认真看。”这真是太难为孩子了。任何一个孩子在第一次看到司(后)母戊鼎的时候,他就是再好好看、再仔细看、再认真看,也不能看懂这只鼎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也真的太难为孩子的妈妈了,任何一个大人,如果不具有一定的文史背景知识,不了解博物馆和文物,都没办法给孩子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汉字,而汉字又是沟通古今的。汉字从符号雏形、甲骨文、金文、篆字、隶书、草书、行书到楷书,一路发展到今天,还在不断变化。汉字这一路走来是好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好几千年里,汉字不仅发生了字形的变化,字义、书写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汉字发展的历史反映的就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文明独有的,汉字也是中华文明的坚实载体。从汉字的角度去讲青铜器,去讲文物,可以完整地把文明发展史一路串通,并且十分丰富有趣。

  《博物馆里的汉字》是一本去博物馆的必备书。它不但可以让你看明白文物,而且可以看透文物背后的文化,做一个真正懂博物馆的人,做一个有资格思考文明的来龙去脉的人。

  ■■用书搭建“从文物到文明”的桥梁

   孩子有孩子的可爱,有孩子的幽默。用孩子的思路去看待博物馆里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

  山西博物院有一个展厅叫“晋国霸业”。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国就在山西,这个展厅展出的文物就以西周春秋时期的晋国文物为主,是一个很有人气的展厅。有一次在这儿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站在展厅门口,这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就站在“晋国霸业”四个大字前面,看样子是和妈妈一起在等人。妈妈随口说了一句,“人怎么这么多呀?”没想到,孩子立刻就接了一句,“大概都是来看他们祖先的‘霸业’吧。”这真是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场景。一个小女孩,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好像她什么都知道似的。

  可能是小女孩的妈妈看到“晋国霸业”这四个字的时候给孩子念过。孩子尽管不明白什么意思,但是她记住了。而那些到山西博物院来参观的大人,是不是真的能明白“晋国霸业”这几个字的含义呢?一个春秋诸侯国的霸业又和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就好像很多人在博物馆里走马观花地看文物,遇到知名的镇馆之宝一类的文物,也只知道睁着眼睛看,不知道“看什么”以及“怎么看”。

  在很多博物馆,我都遇到过类似的场景。在湖北博物院,“越王勾践剑”这样的重器独占一个展柜,展柜总是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参观者团团围住。大家都知道它很有名,但都不知道该看什么。在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的展柜也是一样的情景——大家都在说“看!”,最多会说“哇!”来表示震惊,但为什么震惊不知道。就更别提远在两三千年前的商周春秋青铜器了。

  一件来自遥远的古代的器物,其实身上满满的都是那个时代的信息。它是用什么材质制作的,为什么当时会用这种材质?它是什么样的器型,当时有什么具体的功用?而铸刻了文字的青铜器就更有价值了。这些由当时的古人铸刻上去的文字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是非常非常珍贵的史料,让我们通过这些史料对遥远的过去一探端倪。就好像初中一年级历史课本上的著名青铜器“利簋”,这也是一件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展品。这件青铜器不仅是一件食器,还是一件祭祀用的礼器;尤为珍贵的是,这件青铜簋上就有铭文,记录了“武王征商”的大事件。

  利簋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的展厅里,但是又很少会成为被众人所围观的“明星”,因为能看懂它的人并不多。而且也有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时代,过去的都过去了,和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文明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明有自己的生命,它是靠时间积累不断蜕变,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生命力。今天的时代是从过去走来的,今天的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只有了解了我们的文明,才能明白:我们从哪儿来,我们要到哪儿去。

  文物是文明的阐述者。青铜器是华夏文明的阐述者。华夏文明是汉文明的根基,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华文明立足于华夏文明,又走到今天,经历了不断的重生。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在根本之上又不断地接纳、选择、包容,所以中华文明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希望这本《博物馆里的汉字》能帮助每一个热爱博物馆、爱看文物的人,从汉字的角度看懂文物、看懂历史、看懂今天。希望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大家唤起文化的认同感。

   (作者:沅 汰,系历史作家、《博物馆里的汉字》著者)

版权所有:专业人才教育工作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ce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2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