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7月11日电(记者杨湛菲、王鹏)记者11日从国家文物局此间举办的全国考古工作会上获悉,截至目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围绕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关键问题,策划“夏文化研究”等18个重大项目。
据介绍,七年来,重大考古研究实证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脉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认定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石峁遗址入选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二里头、三星堆等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新疆、西藏考古以及吉林古城村、云南河泊所、贵州大松山、青海热水等地重要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与此同时,现代科技助力考古能力提升。高校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大遗址考古工作站显著增加,考古发掘方舱、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空间遥感探测、碳十四测年、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科技考古技术更加广泛应用。
我国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也迅速发展,北礁沉船遗址等5处水下文物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山东、福建等省划定水下文物保护区。“南海Ⅰ号”沉船发掘提取各类遗物18万余件,甲午海战沉舰调查确认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入坞,南海1500米深度海域布设水下永久测绘基点,水下考古迈入深海新阶段。
中外联合考古方面,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国考古人走出国门,推进联合考古行动、文物保护项目。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逐步深入,“一带一路”联合考古蓬勃开展。32家机构赴外开展36项联合考古项目,与40余家国外科研院所、博物馆等建立了良好关系。
此外,七年来,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系统实施,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考古大会》等精品节目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考古受到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关注和喜爱,助力提升全社会文明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