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亡之海’罗布泊无人区开展矿产勘查,在矿井40摄氏度的湿热环境研究矿体,近两年又辗转1.3万公里,扎根苏丹共和国,为我国开拓海外事业……”他,就是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地质矿产工程师舒记德,扎根野外一线13年,先后在中国新疆、内蒙古等10余个边疆省份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苏丹共和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矿产勘查工作。他所在的地质大队,曾被国务院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荣誉。
舒记德。资料图片
死亡之海“续命”找矿 无人区里建功
2011年,舒记德完成学业,刚一入职就主动要求参与最艰苦的项目,一头扎入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开展勘查工作。
罗布泊里寸草不生,常年缺水,地表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干热难耐。舒记德和队友们每天睡帐篷、喝咸水,战风沙、斗烈日,只为寻找矿化线索,采集矿石样品,研究成矿规律。基于扎实的工作,仅半年,他们就取得了探获成果。
勤奋好学的舒记德干劲十足,每天野外作业10多个小时,徒步行走十几公里。遇到有代表性的矿石,他全都做成标本,放进背包,收队后研究讨论。标本一取就是十几个,矿石一背就是一整天,有人问他沉不沉,他回答:“不沉,这是知识的重量。”
2011年4月,舒记德(右一)和队友在罗布泊开展地质填图踏勘。受访者供图
地下千米编录 驻守矿山七年
2012年,舒记德来到蓬莱市大柳行地区进行矿山地质勘查,把家也安在了当地的农家小院,一干就是7年。白天上山编录钻孔,下井研究矿体;晚上整理野外资料,编写项目报告。他一人跑遍了区内10多家矿山,下过所有的矿井,在井下1400米环境里,忍受着40摄氏度以上高温,泡在“泥汤”里研究矿体、采取样品,直到完成所有任务才肯返回地面。
近年来,他提交各类地质报告百余份,发表论文3篇,申请专利2项,获省厅科学技术奖1次。
2019年,舒记德来到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开展工作,他和团队抽丝剥茧,对整个矿区地质特征、矿床成因、赋存规律进行系统综合研究,对该区找矿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指导,并在此后的钻探施工中得到印证。
2020年11月,舒记德在内蒙古开展普查工作探槽编录。受访者供图
扎根苏丹项目 开拓海外事业
2021年,舒记德和队员跨越5个时区,辗转1万3千多公里,来到苏丹野外项目,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为“一带一路”建设作贡献。
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舒记德在尼罗州戈壁中开展地质勘查,早晨4点半起床,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来回穿行10多公里,没有丝毫懈怠。每当忙完一天工作返回驻地,国内已是深夜凌晨,父母、孩子早已睡下,只能和妻子简短说说工作、聊聊家常。
2021年11月,舒记德(右)在苏丹开展地质填图。受访者供图
眼下,舒记德正忙着为即将开展的新疆某矿区勘查工作做前期准备,编写设计方案。“只要能为国探矿,付出再多也值得。”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朴实的话语,这正是全国地质工作者的一个缩影。(来源:中国文明网 供稿:山东省文明办)
2023年第一季度
舒记德入选“中国好人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