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7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土地上,他坚持野外科考40余年,总里程约40万公里……他倾尽心血编写了被誉为“现代东北版《本草纲目》”的《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全书9册,550万字,总重达25公斤……他就是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教授、著名植物学家周繇。他把中国的植物以最美的状态推荐给世界,留给后人,把巨作写在祖国大地上。
周繇教授在东北科考。资料图片
踏遍千山万水 克服千难万苦
年过花甲的周繇,怀揣一颗探索之心,从未停下过野外考察的脚步。“要传承好先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周繇说,他从20多岁起就以《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为榜样,立志要搞清楚家乡的植物资源情况。
1982年起,周繇一个人穿梭于遮天蔽日的莽莽林海,攀登在怪石嶙峋的陡峭山崖,跋涉于险象环生的泥泞沼泽。野外考察之艰苦难以想象,山路陡峭难行,周繇宁可不带饭、不带水,也要背着20多斤重的摄影器材,以保证照片质量。他走遍了大、小兴安岭等山脉,踏过了南瓮河、额尔古纳等上百个湿地,先后考察了吉林长白山在内的80多个自然保护区。
2000年9月,周繇与朋友一起到长白山北坡拍摄短果杜鹃,这是一种很珍稀的杜鹃花。突然,周繇感觉到周围有情况,抬头一看,发现一只黑熊和两只小熊,向他们走来……周繇完全吓呆了,“说句实在话,这时候,就是想跑都跑不掉了。”左边是数十米的深涧,右边是泥泞的沼泽地,身后是倒木纵横的大森林。周繇强作镇定,极力避免做出让黑熊误以为威胁的动作。幸运的是,黑熊随后领着幼熊走开了,望着黑熊渐渐远去的身影,周繇一屁股瘫坐在地上……
深山中危险重重,周繇曾在考察时,前后经历7次车祸和2次长达三天三夜的野外迷路,多次面对生命危险,但对科考工作的热爱却让他始终无怨无悔。40余年来,平均每年超过160天野外考察,仅长白山主峰就登上165次,大小兴安岭、三江湿地、呼伦贝尔草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共拍摄有价值的照片45万余张,采集标本3000余份,建立了目前我国长白山区最大的植物图像库。
周繇教授在进行野外科考。资料图片
埋头撰写书案 填补科学空白
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周繇总是废寝忘食地整理资料、撰写书稿,每天的睡眠不超过5小时,即使是除夕之夜,也依旧埋头书案。多年来,他出版了《中国长白山植物资源志》《东北湿地植物彩色图志》《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等八部学术专著,两次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出版基金资助。
2022年,周繇编著的、入选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的《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出版发行,并于2023年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这部专著以科学、翔实的文字论述和高质量的原生态环境彩色照片相结合的形式,对东北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具有规模大、图片精、内容全、形式新的特点。这个总重达25公斤的“大部头”专著分九册,共550万字、配彩图13818幅,并附医方5000余个。
周繇教授编著的《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受访者供图
无私悉心传授 重视科学传承
除了奔波在野外科考的路上,答疑、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周繇一生的追求。
校园里,经常会看到他边走边给学生讲解草木花树,他还常常带着年轻教师一起野外科考,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悉心传授给大家。此外,他又将自己珍藏多年、价值数万元的蝶类和植物标本无偿捐赠给通化师范学院,成为该校教学中极其重要的资源。周繇常说这样一句话:“关心学生就像关心自己亲人一样,热爱学校就像热爱自己眼睛一样。”
周繇教授在东北进行野外科考。资料图片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周繇说,退休后的他并没有停下科考的脚步,已经从东北延伸到了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心怀更大的目标和梦想的周繇说,中国的植物种类居世界第三,应该有人把中国的植物拍好,传承中华植物文化,将其最美的状态推向世界,留给后人。
也许,过去几十年,只有他才知道自己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跋涉与艰辛,也许,未来他的步履可能变得蹒跚踉跄,不再是那个青壮的“拼命三郎”。但在周繇心中,那份执念依然不变,那份热爱温度不减,爱我所爱,奔赴山海。
2023年第三季度
周繇入选“中国好人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