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作者:王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随着数字智能时代的来临,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教材、教学等核心要素已全方位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与之相应的,是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高度数字化。2023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某网站中90后与00后用户占比高达78.67%,用户平均年龄为22.8岁,是大学生“浓度”最高的内容社区。
近年来,大学生在网络平台参与创作和投稿的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他们倾心于在科技、人文、健康、美食等主题区交流知识、记录生活,出现了不少优质UP主。与此同时,大学生从互联网平台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做UP主会涉及专业学习、职业发展、思想成长、心理健康等多方面,也随之引发了一些新问题。因此,大学生UP主这个群体应当受到高校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UP主出现的社会动因
大学生做UP主,是个体成长理念、社会发展模式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推动产生的现象,其兴起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个体成长理念方面,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与数字化的发展紧密相关。做UP主既是内容创作,也构建了学业之外的社会化空间。主动性、参与性,是新一代年轻人认同的核心理念。当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和应用知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还有分享、交流、交往的需求。风格多样的网络社区,为他们提供了再现知识和拓展社交的平台。
第二,在社会发展模式方面,当今社会的新业态、新动能、新机遇都与数字化息息相关。我们正处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迈进的时期,互联网平台不仅是信息沟通渠道,也是经济社会的“赋能器”和“加速器”,基于算法、数据、平台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正在对各领域产生影响。
第三,在新媒体产业发展方面,其日渐成熟的运营模式和主导性的文化姿态对大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新媒体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大学生可以通过内容创作和推广触达广泛的人群,并有可能产生经济收益。同时,平台方给大学生UP主提供了多样而实用的帮扶措施,从创作培训、流量扶持直至商业变现,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既有引力又有推力的新赛道,从而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来拍视频、搞剪辑、做直播。
大学生参与内容社区的积极价值
在互联网环境健康积极的前提下,做UP主有利于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其一,做UP主让大学生完成了从信息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向主动传播者的转变。通过制作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内容,大学生UP主可以巩固自己已有的知识,同时学习视频制作、内容策划、用户分析等新技能。其二,为了更好满足“粉丝”需求,大学生UP主需要换位思考、融入创意、解答疑惑,为此所作的准备有时甚至比高校教师备课教学还要“烧脑”。而这些努力也会激发大学生更加广泛和深入地掌握该主题领域的深层知识。其三,内容制作是体验网络思维和培养算法素养的直接方式,学生UP主在打理自己账号的过程中,可以较早地学会如何与新媒体平台打交道,为毕业之后就业创业打下一定基础。
做UP主可以扩大社交圈,增加社会影响力,并有机会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其一,无论是平台的文图模式还是短视频模式,都内嵌了丰富的社交属性,能吸引更大范围的“趣缘”群体,让社交范围从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延展。其二,算法对投稿内容的激励和推送,促使UP主的兴趣爱好在全网引发“共振”,由此带来的点赞、转发、评论,又可以转化为互联网经济认可的“通货”。
做UP主可以为大学生带来心理层面的愉悦与满足,社交平台的自我呈现有助于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建构。内容社区强调个性化创作,投稿中融合音效、视觉、文案等多种元素,能充分满足大学生表达自我、凸显自我的需求。大学生UP主有的以专业性取胜,有的以趣味性见长,在网络内容中蕴含了青年人独有的气息和意蕴。大学生UP主的受众往往以同龄人或有相似学历背景的人为主,这种身份标签使他们更容易与受众产生共鸣,特别是当UP主的文稿被大量转发点赞时,他们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大学生参与内容社区的多重矛盾
大学生做UP主,这一新鲜事物蕴含着以下四重矛盾。
第一,兴趣爱好和学业对大学生个人时间精力的争夺。作为一般的网络浏览者,不需要付出太多脑力。而作为UP主,则需在选题、创意、剪辑、制作、互动等全部流程中注入心血。做UP主,某种程度上是“科普”,也即输出;而大学生自身的实力进阶要靠大学专业学习的主渠道,也即输入。如何平衡好二者的关系,以输出激活输入,是每一位大学生UP主都要面对的现实考验。
第二,大学生内容创作原生态、接地气,往往面临商业化程度低、变现困难的尴尬。互联网经济具有显著的头部特征,比如,粉丝超多的UP主更容易接到广告。而普通大学生的经验和资源有限,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潮中,特别容易出现流量焦虑,对自己的内容创作产生怀疑,进而改变并动摇带有大学生特质的内容风格。
第三,大学生个体运维和群体生活之间存在摩擦。今天,随着线上线下交互的日渐深入,人们在网络平台的言行越来越受关注,引发的臧否和带来的社交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是大学生UP主难以提前预见的体验。尤其是作品火了以后,很容易被网友用“放大镜”和“追光灯”看待,个人隐私受到侵扰,甚至不乏遭到网暴的可能。
第四,内容社区的泛娱乐化认知方式与大学生深入理解现实、养成批判性思维之间存在矛盾。新媒体具有自身的传播特性和文化偏向,常常带有视觉化、戏谑化、情绪化、消费主义标签,一些内容社区赢取了轻量化传播的红利,但也相对阻滞了深度思考和严肃问题在用户中的公共可见性。如果大学生频繁、长期地浸润于此,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难免受到影响。
为大学生UP主营建良性的内容社区生态
大学生做博主是时代发展的自然现象,对此,我们要因应时势、扬长避短,以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核心考量。纾解上述矛盾,需要各方协同共进,用正向价值观作引领,为大学生UP主营建良性的内容社区生态。
提升认识,加强UP主的新媒体素养,培养其面对风险的数字韧性。从事新媒体工作并不等于懂得平台劳动的特性。如何保护隐私,如何避免侵权和被侵权,如何应对极端言论和数字过劳等,这些新问题都需要理性认识和逐步破解。大学生UP主应通过案例解析、专业培训等渠道,充分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利与弊,明确意识到网络博主可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的影响,辨识具体风险所在,了解出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做到未雨绸缪、有效管控。
做好引导,衔接网络生活与校园生活,促进大学生UP主内容创作和高质量完成学业相向而行。高校专业教师应帮助大学生寻找知识传播和专业学习的最佳衔接点,挖掘知识学习的盲区,提高其内容作品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打通青年人求知成长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高校学生部门可以把优质UP主在网络平台的实践引入到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用专业力量帮助UP主做好心态建设、内容建设,助力其把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积极力量扩散到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优化服务,调节内容供给,建立对于大学生UP主的引流与限流机制。大学生具有智识创造性,但其社会经验有所欠缺,且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处,需要学校和社会给予适合他们特点的激励和保护措施。一方面,大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所制作的优质内容,对于弥合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信息鸿沟,强化网民对真实、可爱的中国的正确认知等,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平台方可进一步扩大流量配额,使得有活力的优质内容走出常规赛道,在全社会“破圈”。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不善应对的极端评论和商业欺诈等问题,平台方应该有严格有效的提示和熔断机制,建立健全评论和弹幕的“自净系统”,减少对大学生UP主的反噬效应,并帮助其做好预警和纠错。
彰显价值,激活大学生UP主的社会责任。大学生UP主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拥有一定的影响覆盖人群,这是撬动和感染更多青年人的宝贵动能。面向大学生创作者,教育主管部门应牵头助其构建正向的内容价值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大学生UP主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从而形成青年人内部对话、青年与社会对话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7日 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