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中文版 English 繁体版
关于我们   |   实时资讯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专业素质   |   专业能力
专业技能   |   职业素质
培训项目   |   专家委员
项目合作   |   师资力量
培训活动   |   培训心得
学员交流   |   各地机构
证书查询   |   表格下载
在线报名   |   申请入会
快速搜索
素养

专业素质
· 素质
专业能力
· 能力
专业技能
· 技能
职业素质
· · · ·
道德素质
· · · ·
文化素质 >>
· · · ·
行为素质
· · · ·
形象素质
· · · ·
  文化素质  ■
公众科学素质影响你我他
来源:  作者:人民日报  

 

        什么是科学素质,怎样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生活不断富足的今天,考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不仅体现于经济指标,科学素质更是一个重要的尺度。

        缺少科学素质能够生活,但生活不会很有“质量”

        “什么是三聚氰胺?它为什么会被掺进牛奶?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如果没有这一连串与科学知识相关的追问和揭露,人们也许仍然会喝着牛奶而懵然不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科学系教授李大光说。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发展过程,也是公众科学素质不断凸显其积极价值的过程。“如果公众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对类似公共事件参与讨论和决策是很难实现的。”

        李大光说,不明白DNA,就无法读懂有关生物学的报道;不知道纳米是长度单位,也无法分辨广告中信息的真伪;不了解互联网,那几乎就和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脱节。他列举的这三个科学术语都是公众科学素质调查问卷中提到的名词。

        “科学素质和人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缺少科学素质能够生活,但生活不会很有质量。”李大光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研究所研究员,20年来他一直和“公民科学素质”打交道,参与主持了我国七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中的五次。

        “你别说科学素质,你就教我怎么种菜,菜怎么卖出好价钱。”这是李大光在云南省红河州一个村子里做调查时遇到的“尴尬”。仔细一想,李大光又觉得并不尴尬,因为种菜的效果和环境、水源等都有关系,本身就是一个有科技含量的事情。

        “这恰恰反映出科学素质离人们的生活很近,对它的重视程度又和我们所处群体、生存状态有着很大关系。这也说明,人们通过自身经验和需求来了解、掌握科学知识无疑更为有效。”

        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25%,比2003年的1.98%增长了0.27,比2005年的1.60%增长了0.65,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

创新科普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才能更好为公众接受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开展科普活动。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公民参加过科技周(节、日)、科普宣传车、科普讲座和科技展览等科普活动的比例分别为14.7%、13.8%、25.8%和21.3%。超过40%的公民没有参加但听说过上述科普活动。

        “这样的场景不少见,科普展板放了好几圈,却少有观众。目前科普推广的方式有些落后,应该下功夫改进。内容的选择、推广的手段都要有创新,符合受众心理和市场规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李大光说。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利用科普场馆和设施了解科学知识的比例较低,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关硬件,但这种“缺乏”可能并不绝对。李大光说,科学知识传播专业化是好事,但目前各地竞相上马建设大而全的科技馆,外观宏伟,内部豪华,实际展出内容则互相照抄,比较空洞,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

        “分散的、小型的、专业化的、建在市民身边的科技馆还很少。”李大光在调查中发现,全国的天文馆居然不到20家,而恰恰是天文、自然、生物、环境等专业场馆对公众提高科学认识最有作用。“我们可以在超市里设置小型科普站,大人去购物,孩子在科普站玩耍,这种传播科学的方式,就能和人们的生活融在一起。”

        李大光还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如果家附近有一个重大项目上马,你接到一个邀请函去参加听证会,去还是不去?”结果,所有受访者都愿意去。而在“学知识、纳税人钱怎么花、科学家怎么做、了解到底对生活有没有影响”四个选项中,“了解到底对生活有没有影响”的比例最高,“纳税人钱怎么花”则没有多少人关注。

        “这一方面反映了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意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也提示科学素质的更深层问题——公众对社会总体利益还不够关心。”李大光说。

        提高科学素质不易,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更难

        公众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固然可喜,但是调查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科学素质水平差异又令人担忧。东部地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9%,中部地区为1.8%,西部地区为1.3%。城镇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6%,而乡村居民这一数字为1.0%。

        李大光说:“一方面,科学素质水平的差异体现在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上,这可以通过教育来解决。同时,科学精神受旧有文化、管理模式和习惯思维等影响,则需要一个更长时间的培养过程,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会改变。”

        在相关调查中,有一半人听说过科学精神,但有95%的人不知道含义。这说明我们对科学精神的传播还停留在口号阶段。在这个有关科学本质的重要问题上,公众的认知和理解还有很大差距。

        “科学精神很重要的一点是敢于怀疑”,李大光说,“要懂得如何使用信息、识别信息,科学家说的不一定就是对的。”

        以此衡量,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本身,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的过程。“现在我们采用的是国外的测试标准和问卷题目,如果只关心调查的最终数据,其实是对调查结果的肤浅理解和急功近利”,李大光说。科学素质调查应该考虑不同社会形态,并和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最终设计出符合本国特点的调查指标。

        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支持,但缺乏应用科学技术改善自己生活的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过程,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李大光说:“应用科学技术指的不仅仅是学习和了解信息,同时还应具备识别和反馈科技信息的能力。相关机构也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播可靠信息。只有这样,公众的科学素质才能有效提高。”

 

版权所有:专业人才教育工作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ce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2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