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处处充满挑战,教师这个行业也不例外。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做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收起那颗浮躁的“心”:潜下心来读书,静下心来教书,清下心来修养。
一、潜心读书
职场流行这样一句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书这一行业。要想教好书,首先要学会读书。当今社会上真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读书的人。“初学者——只读一本书的人”“专家——同时会读几本书的人。”教师不仅要多读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多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夯实自己的人文功底和文化素养,争做专家型教师。正如闫学老师所说:“一个教师有没有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功底直接影响这个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在这个知识信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甚至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教师要随时给自己“蓄水”,好让给学生的那杯“水”时刻新鲜。
有报纸专门报道了“当前教师不读书令人忧”的现象,讲到许多教师的案头只有几本教参、教辅资料,“许多教师在用过去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再让他们去面对明天的未来。”教师们纷纷抱怨:“太忙,太累!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已让大家疲惫不堪,根本没空读书。”忙碌的确成了读不了书的理由,但不能成为不读书的借口。我们可曾想过,读书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率,效率提高了,不是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了吗?何必陷入“不读书——效率低,累!——没空读书——效率更低,更累!”的恶性循环中呢?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语文教师,在书中,我们可以与众多名师进行“心灵对话”:魏书生的“民主管理”、李吉林的“情景教学”、于永正的“隐性备课”、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当然,徜徉在经典文学作品中,更能让我们见多识广,文采飞扬,教起书来,底气更足。
陶行之先生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的确,教到老,学到老,不读书,不钻研,哪来创新?怎能与时俱进?
二、静心教书
总书记在“8.31”的讲话中曾提到:“教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确,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物质世界里,教师是清贫的。如何固守教书育人这方净土?教师惟有“志存高远”,惟有“静下心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所说:“中国当前教育所缺乏的正是一大批把教书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而不是一顶谋生饭碗的教师们。”只有把教书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去追求,教育的崇高地位才得以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才得以实现。
有报纸称:“建国已近60年,改革开放也已30年,各行各业专家人才辈出,惟有教育这一块,堪称教育家的却是凤毛麟角,这是一种奇怪的文化缺失现象。”温家宝总理也曾鼓励教师们说:“在新课改这面大旗下,人人争当教育家,这将是个涌现大批教育家的时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温总理的话:工业时代能产生瓦特,民主时代能催生杜威,那么,新课改时代为什么就不能涌现你我呢?
“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最朴素的教育理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是否也想过这个问题?我们如何让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如何达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如何真正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应想到的。惟有静下浮躁的心来,我们才会找到迷失的教育理想,才会有所思考,有所创造。惟有静下心来,我们才能拒绝诱惑,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三、清心修养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乌申斯基也持相同的观点:“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总书记的“8.31”讲话精神也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和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切都说明,教师惟有清心修养,才能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去教育学生,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清心修养,笔者认为,首先要“修”的便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需要一颗责任心,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为“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也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语)我们深感肩头担子的神圣,惟有爱岗敬业才能不辱使命。除了责任心,教师还要有爱心。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远离体罚,因为棒槌的敲击敲不出鹅卵石的圆润,唯有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它们更加光彩亮丽。把学生当“人”看,“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语)
清心修养,除了“修”职业道德素质外,更重要的是“个人素养”。一个心胸狭窄的老师教育学生要心胸宽广,其效果可想而知。古人善以“慎独”来修身,我们不妨试之,在学生面前捡起一片纸屑,需要的是一种智慧,在无人的情况下,捡起一片纸屑,需要的则是一种境界,这就是所谓的“慎独”吧。边远山村,那些老教师们数十年如一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地震面前,那些伟大的教师们完全可以自己逃生,他们却毫不犹豫的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亡留给了自己。大爱无言,这就是“慎独”的最高境界吧!与他们相比,我们完全有理由告诉自己:“活着,多么幸福。苦点,累点,对自己严格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总之,新时期的教师要有新的形象,那种“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时代结束了。我们要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教育的前沿动态,远离浮躁,潜心读书,充实自己;静心教书,提高自己;清心修养,历练自己。因为只有这样,当桃李满天下时,当“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时,我们才能轻松的道声:“此生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