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中文版 English 繁体版
关于我们   |   实时资讯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专业素质   |   专业能力
专业技能   |   职业素质
培训项目   |   专家委员
项目合作   |   师资力量
培训活动   |   培训心得
学员交流   |   各地机构
证书查询   |   表格下载
在线报名   |   申请入会
快速搜索
素养

专业素质 >>
· 素质
专业能力
· 能力
专业技能
· 技能
职业素质
· · · ·
道德素质
· · · ·
文化素质
· · · ·
行为素质
· · · ·
形象素质
· · · ·
  专业素质  ■
世界意识:现代公民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观念
来源:  作者:解思忠  

 

     久负盛名的罗马俱乐部在它的第二个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中,提出了“全球化”的观念:每个人必须树立全球观念,认识到他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的责任;对一个德国公民来说,应将赤道或非洲的饥荒视作巴伐利亚的饥荒问题一样可怕,一样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人类使用及生存的基本单位已从国家、民族这一层面上升到全球水平。美国当代人类学家威廉•A•哈维兰也对全球化做过这样的解释:“当代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区,在这个社区中,所有的人们都互相依赖;所以,生活于世界某一地区的人们的所作所为往往对生活于其他地区的人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全球化的观念,正为越来越多的地球公民所接受;全球化,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作为国际社会的任何一个成员国,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回应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我国加入WTO,本身就标志着向全球化迈进了一大步。

        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政治现象。说它是一种经济现象,比较容易理解;事实上,目前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业已形成,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生产、投资和贸易等项经济活动已普遍跨越国界。说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因为国际社会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人类的文化行为也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文化完全可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打破种族、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形成全球文化。说它是一种政治现象,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要求各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承认、维护和促进世界政治体系的共同标准,例如民主、平等、人权等——无论人类的文化存在着多少差异,人类社会还是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共同价值观;各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以这些共同标准为转移,把自己的政治发展纳入全球化的轨道之中。作为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标志,WTO给我们所提供的不仅是世界经济竞争的舞台,也是国际政治战略、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冲突和抗衡的场所。

        培养世界意识,首先必须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正如马克思在谈到封建社会的农民时所说的:“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所谓与“自然”交换,就是与土地、森林、河流、阳光和雨水等自然条件交换,而不是与外界的其他人群交换。这种交往方式,必然限制他们的眼界和头脑,使之处于封闭的状态。中国曾长期处于自然经济形态,从明代开始又一度闭关锁国,导致了后来的落后挨打。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为什么要把“改革”和“开放”放在一起,叫“改革开放”呢,因为,没有改革就没有开放的需要,而没有开放就不会有真正的改革。要改革,说明你落后了;怎么个落后法?不知道。只有通过开放,看一看人家发达国家的样子,听一听人家发达国家都是怎么发达起来的,才能去搞改革。如果一面高喊改革,另一面却把外边的真实情况都遮掩起来,改革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开放是非常的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交往方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交往范围也空前扩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起开放的意识,否则,就无法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国民在“好出门不如歹在家”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之类陈腐观念的支配下,历来不愿意背井离乡,更不肯举家迁徙,闯荡世界。这种观念与世界意识是格格不入的。现在,通过各种媒介固然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开放,不仅是要把自己的眼睛与耳朵延伸到很远,还要把自己的腿也延伸到很远,到外面的世界去亲眼看一看,亲身感受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参与一下,效果毕竟大不一样。

        开放的世界使得各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地球“变小”了。这就要求人们要面向世界,一方面博采众长,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又要积极投入到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去,在竞争中发展自己。

        培养世界意识,必须要有信息意识。

        新的知识、新的经验、新的动态等所有新的消息都可以称为信息。信息革命包括信息理论的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建立等等。目前已经形成了信息技术群,包括微电子、计算机、激光、光导纤维、光电子、卫星通信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又出现了新的信息产业。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理论的应用,人类正在步入信息时代。我们不仅要具有信息意识,而且还要具有开发信息、储存信息、处理信息和转化信息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意识就是信息意识——不开放就什么也不知道。在封闭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并不需要知道什么,你就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作就是了,到时候就有人来收“皇粮”,说收多少就是多少。市场经济要交换,要交换就得有信息。二十世纪下半叶所发生的技术革命,有人认为就是一场信息革命;这表明,工业时代即将结束,信息时代正在到来。有专家预测:在今后二三十年内,信息革命必将对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改变人类的工作、休息、学习和思维方式。

       如果说,工业革命扩大了人类的身体能力,机器代替了人的手和脚的话,那么,信息革命将扩大人类大脑的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一个人如果不能获取到他所从事专业的大量信息,并捕捉到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就很难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爬行或重蹈前人的覆辙,从事无效劳动。相反,我们一旦掌握了信息,就会使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财富和参与竞争的力量。如今,你只要打开联在互联网络上的电脑,就可以在全球漫游,获取各种你所需要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各种知识。目前,互联网络已接入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网上有近亿台电脑;而且,还在迅速扩展增加。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否则,就会闭目塞听,成为“瞎子”和“聋子”。

        在当前汹涌而来的信息潮冲击下,我们既要广泛接受信息,又要避免受“信息泛滥”的干扰。注意接受各方面的信息,并非就是“拣到篮里就是菜”,还要善于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才能抓住本质的东西、有用的东西。为了自我实现,有时不妨有意识地“犯犯傻”,故意忽略那些可能会干扰自己决心的“不良信息”,使自己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和执著的精神;当具备了一定的分辨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时,就会从大量的信息中迅速剔除“ 不良信息”,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培养世界意识,必须正确地对待爱国。

        热爱祖国,是我们应该发扬的优良传统。应该说,世界意识与爱国是不矛盾的;真正的爱国,非但不拒绝世界意识,而且还要借助于世界意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狭隘的爱国,才拒绝世界意识,不去关心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群。鲁迅1918年在《随感录三十八》一文中曾剖析过国民一种狭隘的爱国表现——不仅“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而且以此向别国的文明宣战。鲁迅还列举了“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种种论调,诸如:“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等等。这种“合群的爱国的自大”,就是一种缺乏世界意识的表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国民绝不能再搞这种狭隘的爱国,应该有泱泱大国的气度与胸怀,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又善于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热爱祖国,还应该正确地对待国情。国情,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国情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国情;国情也并非是天经地义的合理,其中有进步的成分,也有落后的成分。所以,我们不能把国情视为只能适应、不可改变的“国宝”;也不能以国情特殊为理由,否定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念,拒绝融入世界文明,阻碍改革的深入;更不能以国情为幌子,庇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封建主义的货色。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遵循世界的共同规律,才能谈得上“特色”;只有“特色”,没有普遍性的东西,是不可能发展的。中国并非是一个特殊的国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都是一个国家;我们的国民也并非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国民一样,也都是地球村的一员。我们不能用国情拒绝世界发展的潮流,而应该努力追求现代化的目标,努力追求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

        其实,早在近一个世纪前,鲁迅就倡导过世界意识。

        鲁迅在《随感录三十六》一文中曾流露过自己的“大恐惧”——我们如果不经历从“中国人”到“世界人”的转变,就会从“世界人”中被挤出,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被“开除球籍”。这段文字虽寓意深刻,却不为人所注意;好在原文不长,不妨全文摘录如下:

        现在许多人有大恐惧;我也有大恐惧。

        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 界人”中挤出。

        我以为“中国人”这名目,决不会消灭;只要人种还在,总是中国人。譬如埃及犹太人,无论他们还有“国粹”没有,现在总叫他埃及犹太人,未尝改了称呼。可见保存名目,全不必劳力费心。

        但是想在现今的世界上,协同生长,挣一地位,即须有相当的进步的智识,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够站得住脚;这事极须劳力费心。而“国粹”多的国民,尤为劳力费心,因为他的“粹”太多。粹太多,便太特别。太特别,便难与种种人协同生长,挣得地位。

        有人说:“我们要特别生长;不然,何以为中国人!”

        于是乎要从“世界人”中挤出。

        于是乎中国人失了世界,却暂时仍要在这世界上住!——这便是我的大恐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许多值得继承的东西;但是,如果继承者站不到一个应有的高度,缺乏一种“世界人”的文化意识及其价值观念,不能把握合理的取舍标准,就有可能被传统文化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们必须经历这种从“中国人”到“世界人”的转变,站在“世界人”的高度上,大胆地借鉴、扬弃和吸收外来文化及其进步思想,使之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结合,加以发展创新。文化的本性是超国界超民族的。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来文化,任何国家和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封闭导致愚昧和退化,开放促使民众反省。自大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井底之蛙;只有张开眼睛看看世界,才知道自己是何等的渺小与不足。

        上世纪初,孙中山曾发出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发聋振聩之声,打开了一代中国人探讨世界和改革中国的新思路。在新世纪到来之初,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们一定要树立世界意识,怀着求知于世界的愿望、吞吐百家的气魄和兼容并包的胸襟,勇于学习一切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

版权所有:专业人才教育工作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ce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2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