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中文版 English 繁体版
关于我们   |   实时资讯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专业素质   |   专业能力
专业技能   |   职业素质
培训项目   |   专家委员
项目合作   |   师资力量
培训活动   |   培训心得
学员交流   |   各地机构
证书查询   |   表格下载
在线报名   |   申请入会
快速搜索
素养

专业素质
· 素质
专业能力
· 能力
专业技能
· 技能
职业素质
· · · ·
道德素质 >>
· · · ·
文化素质
· · · ·
行为素质
· · · ·
形象素质
· · · ·
  道德素质  ■
理想: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来源:  作者:解思忠  

 

       理想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飞禽走兽,饥知食,渴知饮,又知营巢穴以避风雨,仅仅都是出于生理需要;人如没有建立于精神生活之上的理想,只受生理需求的驱动,得过且过,与禽兽又有何异?

        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我们树立理想的时候,是人为地去选择;当理想确立之后,它就成了我们行为的主宰和奋斗的动力,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生活的信心,没有向上的力量。孔子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一样,只能是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

        树立理想,首先必须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我们是在两个世界里生活的:一个是物质的世界,一个是精神的世界。然而,我们平时在谈论到生活的好坏时,却往往只是指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梯说”, 精神生活包括了爱情、友谊、地位、角色、理想、价值,等等。不可想象一个忽略了精神生活的人,会有理想的追求;精神生活越丰富,理想才会越崇高。我们固然要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层次,但也不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精神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其他较低层次的精神追求,才奠定了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我们不要在原本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只偏执于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凡是精神的乐趣我们都应该享受,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我国古代士人有着追求精神满足、向往崇高境界的优良传统,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人生诸种需要中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甚至在物质欠缺的情况下,也不放弃这种精神的追求。孔子就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也就是说,一个有道德理想的人,即便是在没有实现温饱的情况下,也应该坚持对学业的追求。孔子还对他的弟子颜回这样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中国的禅宗也认为,过分的、无休止的物欲追求,会妨碍人对生命乐趣的享受,使人生变为一场苦役;因而主张淡化物欲,去体会人生的真味。

        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出现失衡,形成了一种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尽管他们的物质生活相当富裕,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也并不低,但精神生活却仍然摆脱不了空虚。有的发达国家的人士自嘲地说,我们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新型汽车之中度过的。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人的欲望永无止境,高消费永远不能使人满足;而且,高消费也不等于快活,最终带来的只能是精神上的空虚——试图用物质的东西去满足实质上是社会的、心理的和精神上的需要,自然是徒劳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69年在就职总统的演说中,也承认“我们物质丰富,却精神贫乏”。

        我国目前大多数国民的物质生活,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也就是说,物质方面的需要已基本满足。对这部分国民来说,尤其应该注意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否则,非但生活的整体质量提不高,而且还会由于精神的贫困再度导致物质的贫困;即便是已经实现了小康,也不能稍富即安,放弃了更高的目标。如果一味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就不可能有崇高的理想,也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物质生活上的高消费,也许会给人带来一种“花得痛快”的精神享受,但正如吸毒给人带来的快感一样,转眼皆空,而且还需要有不断的、越来越强烈的刺激,真是“不丧身家不肯罢”。 在我们周围,就有不少先富起来的人,由于精神空虚,不思上进,沉湎于物质享受之中,最终导致了事业上的失败,甚至是道德上的堕落。

        人,最终是生活在感觉之中。锦衣佳肴、美车华屋,可以包裹着一个空虚痛苦的灵魂;布衣蔬食、安步陋室,可以伴随着一个充实幸福的躯体。我们不要一方面追求美味佳肴,另一方面又舍不得去听一场音乐会;一方面追求室内的豪华装修,另一方面又舍不得去作一次欣赏大自然的旅游。对于爱情、友谊之类的精神追求,原本是对物质没有要求的,许多人却试图用物质来交换;结果,不仅亵渎了纯洁的爱情与友谊,自己也享受不到其中的真味。我们不应该拒绝物质生活的享受和提高,但更应追求丰富、高尚的精神生活,这样,才会真正生活在美好的感觉之中。毛泽东说过的许多话我们都忘记了,但有几句话却至今仍常常被人们引用,其中有一句就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树立理想,必须要有不懈的精神追求。

        理想不是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譬如说,要达到什么地位,积聚多少财富,或者获得某种荣誉,而是一个无止境的精神追求。只有这种追求,才能不仅对其结果感到欣慰,而且把过程也看作一种幸福;才能不陶醉于已得的成就之中,而是及时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正如加拿大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班廷的座右铭所说:“人生的最大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之中。”人不是为胜利而活着,而是为希望而活着,为向往而活着。许多人为胜利而活着,失败就会丧气,就会绝望,就会颓废,就会麻木;即便是胜利了,只能陶醉一时,这种快感很快就会消退。真正有作为、有出息的人都是为希望而活着,为向往而活着。他们胜利了、成功了,不会躺下从此不走了,而是有新的目标在招引他们继续前行;他们失败了,不会从此就消沉了,而是透过失败看到前方的光明,重新鼓足勇气前进。

        精神追求,往往表现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理想形象的景仰。理想境界对人类思想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有史以来,人类就是基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才一步步地迈上文明的新台阶。对于理想境界,虽然难以完全达到,却能逐渐靠近;它永远高悬于精神追求的前方,牵引和提升着向往者进行精神的爬坡。正如古人所说:“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理想形象对人类思想同样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理想形象的根本意义在于,作为一种楷模耸立于人们的心间,起着一种教化的作用。理想形象作为人类自身修养的结果,意味着这种境界并不是可望不可即的,正如孟子所说:“人皆可以我舜尧”。

        人活在世界上,都希望青春永驻;但人们往往只把青春看作是红颜年少,岂不知青春还可以永远地存留在人的心间,使你神采奕奕,精力充沛,不断创造生命的价值,不断享受人间的乐趣,并延缓着你的生理年龄,滋润着你的容颜。要使青春永远存留在心间的秘诀,就要保持不懈的精神追求。只有不懈的精神追求,才能不断激发人的生命力,使其永葆内在的青春;如果没有了精神追求,即便是二八年少,也是暮气沉沉,未老先衰。

        树立理想,还必须要注意使理想与自己的先天气质相吻合。

        气质,既得之于先天,又得之于后天,主要还是得之于先天;所以,先天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先天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表现,与平时所说的“脾气”、“禀赋”相似。由于先天气质无法改变,又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先天气质尽管没有好坏之分,却能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不同职业对人的先天气质特点有着不同的要求,各种类型先天气质也都对应着较为适宜的职业。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要选择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职业,首先应了解自己的先天气质,即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理想,指自我实现的目标,属于一个人的潜意识——它无时无刻都在通过高级神经的传导,去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如果这种潜意识与它赖以传导的高级神经相吻合,无疑能很好地协同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事倍功半。人们普遍认同理想应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先天气质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兴趣。由于一个人的兴趣随着年龄、眼界和学识等因素发生变化,因此,在确定理想时,不要只凭一时的兴趣,而要考虑到是否与自己的先天气质相吻合,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曾将先天气质划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一般而言,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或人际交往较多的工作,多血质与胆汁质是合适人选;而要求细腻、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或与人打交道较少的工作,黏液质与抑郁质则是合适人选。当然,这种划分方法也不见得完全科学,与之相对应的理想职业选择也并不绝对,仅仅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参考;应该在亲身体验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去确定自己的理想。

        当选择了与自己气质相吻合的理想之后,为了实现理想需要矢志不渝;但矢志不渝并非是直线逼近,撞到墙上也不回头,而往往需要曲线逼近。从这个意义上说,曲线逼近是实现理想的艺术。人是无法彻底自由的,实现理想的环境和过程本身也不会是理想状态,我们要有不得不走弯路的思想准备,否则就会碰壁。数学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直线,而生活中达到某一目标的捷径却往往是曲线。不可否认,眼看着自己理想的目标而不能直接逼近,却要违心地绕道走,心情的确是痛苦的;所以,做这样的选择,还需要有一定的决断精神。

版权所有:专业人才教育工作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ce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2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