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过一个“需要层梯说”,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饮食、睡眠、性欲等)、安全需要(住宅、工作场地等)、归属需要(爱情、友谊等)、尊重需要(地位、角色等)和自我实现需要(理想、价值等);其中,前两个层次属于低层次的物质方面的需要,后三个层次则属于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要。追求与满足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要,会使人生更加高尚;生活在自我实现层次的人,可以称得上是最接近于完美的人。
自我实现,就是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目标,并竭尽全力地实现它,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趋于完美。自我实现不是自我表现,不是由于缺乏什么而产生的某种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成长性需要,在一生中是自始至终进行着的——用马斯洛的话来说,“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经理生活”。自我实现也并非是不顾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需要,更不是损人利己,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自我实现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需要并不是势不两立的。自我实现得好,个人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就会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自然也就更有利于集体,有利于他人。个人的自我实现是一股强大的动力,社会组织者的功能就是把这一股股强大的动力汇集起来,推动社会更快地发展。马克思早就主张过自我实现,认为个体发展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与社会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他曾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个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的……”“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其实,我们只要看一看历史就会发现,大凡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不仅是自我实现者,而且都是把个人的自我实现与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低下,面对难以制服的自然环境,一个人一旦离开群体,很快就会被大自然吞噬,人们很难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只有古代的士人,作为社会的先知先觉者,才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其中还不乏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 “天生我才必有用”先进思想的仁人志士。然而,传统文化中这种可贵的自我实现意识,却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趋于枯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贬抑个人价值的舆论环境里,由于人的主体意识被压抑,自我实现意识自然就难以萌生。
改革开放后,社会对个人价值逐渐予以承认和重视,人们的主体意识普遍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已将自我实现作为追求的目标。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大多数人正在从“归属型”向“尊重型”转化,一小部分人已达到“自我实现”状态。作为一个现代人,尤其是现代青年,当然应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
自我实现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自我设计,二是自我管理。
自我设计,就是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目标。
我们要为社会、人类做贡献,总是与具体的事业目标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能选择最能发挥自己能力并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去努力。事业目标是主观爱好和客观条件可能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能否根据自己的长短与客观的利弊选择目标,进行自我设计,实在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因为,最有可能设计好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
自我设计并非是不顾自己的条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否则,就不可能有自我实现。首先,要对自己有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人对自身的无知,往往是造成不幸的根源。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又是什么;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又不应该干什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知之明”。考虑自己的条件,并不是消极地迁就现有条件,而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并积极创造新的条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个人虽然有先天禀赋的不同,但只要善于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目标,使之适合于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可以成才,就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贡献。非常可惜的是,目前在过度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这种成才教育被忽略了;大家都按照一个教学计划,沿着一种模式去挤“独木桥”。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种弊病,尽量地扬长避短,自觉地为自己设计一条成才的道路,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自我设计也并非是不顾社会的需要,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否则,也不可能有自我实现。首先,要对社会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自我设计,并将社会需要作为自我实现的目的与归宿。这样,才不至于使自我设计和社会需要对立起来。马克思有一段话说得好:“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也就是说,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是统一的,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一个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的人,也必然具有很高的自我价值;同样,一个具有很高自我价值的人,也必然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不可想象一个置社会需要于不顾的人,能实现自我价值;同样,也不可想象一个没有自我价值的人,能有什么社会价值。因此,我们在进行自我设计时,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不能无视社会需要;而且,我们还得依靠社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能孤军作战,也不可能孤军作战。考虑社会需要,并不是一味迎合社会,什么时髦干什么;而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价值的趋向,做出科学的选择。
自我管理,就是竭尽全力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可能比实际中的自我更伟大,因为我们都有未被利用的潜能。”英国作家H.G.威尔斯也说过类似的话:“财富、荣誉、地位或权力等,不管从哪种角度讲,都不是成功的标准”;“测定成功的唯一标准,是有可能成就的事业与实际上所做的事之间的比率”——这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一个人总还有尚未被发掘出来的潜能。一个人的潜能之所以未能充分发挥和利用,自我管理不善往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自我管理,并非是把自己管理得“规规矩矩”的,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要张扬个性,勤奋努力,并进行必要的自我控制与调节,从而充分发掘潜能,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我们的人生,就像是大海里的一叶扁舟,只有掌握航向,奋力划桨,才能迅速逼近目的地;否则,就会在漫无边际的大海里随波漂浮。
自我控制与调节,是自我管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人通过对自身和社会的分析,一旦确立目标后,就要矢志不渝;这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古人也有“有志者事竟成”之说。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并非确定志向之后,就再也不能改变了。人对自己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且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努力实现既定目标的同时,有时会突然发现还有另外一个目标更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也更具有社会价值;适时地做一下调整,往往会出现“有意栽花花不长,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所以,自我变革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自我变革,就不会有成功——因为,很少有人能在最初认定一个目标后,从此就再也不做改变的了。追溯许多成功者的轨迹,在成功之前,几乎都做过一些大大小小的调整。
作为现实的人,我们往往是周而复始地重复着一种稳定的生活,尽管有着种种美好的愿望与设想,却不愿意去做冒险,唯恐已到手的“铁饭碗”被打破,已经“顺理成章”的生活被打乱。这些年来,有许多大胆而有卓识的人,抛弃了众人所羡慕的工作,选择了另一种近乎冒险却更适合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并取得了成功。这种自我变革,就是自我设计和自我管理的结果。当你在原有的生活轨道上胶着难进、苦闷不堪时,当你已确认了自我实现的目标时,那就不妨踏出一条新路吧;当你一跺脚迈出艰难的第一步时,就会惊喜地发现,自由原来就在你的脚下,命运原来就在你的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