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美德中,从古到今贯穿着一条“仁”的主线。作为“仁”之学说集大成者的孔子,对“仁”曾做过这样的解释:“仁者爱人”——“仁”,就是“爱人”。如何“爱人”呢?可以用孔子的两句话来说明: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要的,不要加给别人。譬如,自己不愿意受骗,就不要去骗人;自己不愿意被人伤害,就不要去伤害人;自己不愿意遭遇冷落,就不要去冷落人。其实细想起来,仅仅停留在勿施人以己所不欲,也还不够,不完美,应该再加上一句“人之所欲,应施于人”,即主动地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孔子的另一句话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树立的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例如,自己希望得到尊重,就应该尊重人;自己希望取得成功,就应该帮助人;自己希望生活得幸福,就应该成人之美。
爱,应该是无私的。我们不能像对待财物一样地对待爱——似乎我给了别人爱之后,就是吃了亏。世界上的东西一般都是给别人越多,自己就越少;只有一样东西是给别人越多,自己也越多,那就是爱。我们付出爱的时候,不能要求得到回报,甚至有时都没有必要让人知道;否则,这种爱就是有功利目的的,就不是真正的爱。正如古人所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真正的爱尽管是不求回报,但一般都会得到回报——你对他人一个爱的目光,也会换取他人一个爱的目光;你对他人一个爱的表示,也会换取他人一个爱的表示。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反之,憎恨他人时,在言语上就会贬低他人,在行动上就会损害他人,结果朋友越来越少,对立面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僵,自己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真正的爱不仅可以得到他人的回报,而且还能从你自己身上得到回报。在付出爱的时候,自己的心灵同时也得到抚慰;也就是说,爱他人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不相信的话,你不妨试一下——当你用一种爱的眼光去看外界时,自己的心是愉悦的;当你对他人表示爱的时候,自己的心是温馨的——这不就是回报了么?相反,你要是恶狠狠地盯谁一眼,你的心里就像被针扎了一下一样;你要是对别人表示恨的时候,你的心里是冷冰冰的——这,不也是回报么?所以说,对他人的爱,就是对自己的善待;对他人的恨,就是对自己的折磨。
爱,应该是无条件的。爱不能挑剔,嫌别人不够“可爱”,于是就不去爱。你可以试着去爱一个在你眼里并不可爱的人,努力从他身上寻找可爱的东西,哪怕是一丁点儿,然后就试着去爱这一丁点儿东西;这时你就会发觉,他整个人似乎都有点可爱了。爱不能计较,嫌别人对自己不够好,或者是曾做过对不起自己的事。我们应该学会宽容,既要容忍他人的缺陷,又要饶恕他人的过失。要知道,爱一个人是不容易的,还得包括他的缺点。如果看着谁都不顺眼,那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目光与心理了。要学会用爱的目光看待他人,要善于发现他人和世界的可爱之处;一旦发现之后,你就应该去表达自己的爱。
爱,还应该是无边界的。爱不是“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是如同春雨一般,滋润众生。我们不能只对一部分人施爱,而对另一部分人冷漠、甚至仇恨。我们往往对熟人能表示友爱,但对陌生人就不行了,以为反正不认识,对他好有什么用——这还是那种功利思想在作怪。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能认识几个人?而我们遇到的人却是千千万万;可以说,跟我们打交道的人,绝大多数是不认识的陌生人。如果大家都只对熟人友爱,那我们就只能是生活在一个基本上没有爱的环境里。我们不要只热衷于编织自己的关系网,营造一个由朋友、熟人组成的小圈子,在这个小圈子里大家如鱼得水,甜如蜜糖;出了这个圈子就傻了眼,处处碰壁,孤立无援。我们不会是只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会越来越大,接触的陌生人会越来越多,只有努力建立一个互助友爱的大环境,才能使自己所到之处都能得到照顾,都能得到爱雨的滋润。我们应该学会对陌生人也能做到互助友爱,这倒不是纯粹为了彼此方便,而是爱本身的需要。正如一首通俗歌曲里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是阳光,能照耀自己与他人的心房,能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坚冰。一个缺乏爱的人,心地间如激流险滩、阴风怒号,永远难以平静,难以包容;纵然再有钱、再有名,也没有快乐,没有安详。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是一种心理——如果发觉自己缺乏爱心,爱不起别人,那就不妨试试调节一下自己的心理。
我们既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又要明白仅仅奉献爱心是不够的,还要善于运用智慧去提升,去武装。爱不能仅仅停留在街头做好事上,而应该追求雪中送炭的效果,深入他人的内心深处,如同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爱还应该讲究方式,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尽量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代价;否则,越有爱心,就越多了一些想不通,反而失去了良好的感觉,变成了一种苦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