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中文版 English 繁体版
关于我们   |   实时资讯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专业素质   |   专业能力
专业技能   |   职业素质
培训项目   |   专家委员
项目合作   |   师资力量
培训活动   |   培训心得
学员交流   |   各地机构
证书查询   |   表格下载
在线报名   |   申请入会
快速搜索
素养

专业素质
· 素质
专业能力
· 能力
专业技能
· 技能
职业素质 >>
· · · ·
道德素质
· · · ·
文化素质
· · · ·
行为素质
· · · ·
形象素质
· · · ·
  职业素质  ■
中国企业家的现代化
来源:全国专业人才教育工作部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  

 

内容提要

        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应是国民的现代化,而国民的现代化则首先应是关键岗位上社会成员的现代化。中国企业家除了担负经营企业、发展经济的重任外,还应担负一项神圣的历史使命,这就是通过参与社会事务和造就管理人才,以及带动其他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直接和间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要求企业家应率先实现现代化,而且也使得企业家有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中国企业家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体制改革也应有利于他们迅速健康成长。

        一、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应是国民的现代化

        在21世纪到来之前,人类对未来的许多事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唯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没有国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西方一些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其现代化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主要是工业现代化)的产物,习惯称之为“原发型”国家。后搞现代化的国家,习惯称之为“后发型”国家;由于既有现代化国家的竞争相威胁,又有现代化国家的经验可借鉴,故人的现代化必须而且可以先于社会的现代化。

        关于“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当代现代化研究权威、美国社会学家A.?英格尔斯于1962年到1964年在6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比较性社会调查,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他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这样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都属于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同一现代化进程中两个侧面,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我们既不能要求先有现代人,再去创造现代社会,也不能要求先有现代社会,再去造就现代人。人的现代化势必会引发社会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也势必会推动人的现代化,而且其最终目的也是人的现代化。然而,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并不是齐头并进的,人是实现现代化的主体,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先导作用;从整体上说,人的现代化应比社会现代化超前一步,不可设想社会现代化的水平会超出人的现代化水平。

        在21世纪来临之前,我国确立了一个宏伟的发展目标——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在发达国家已经现代化了的背景下走上现代化之路的;能否致力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在“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鼓舞下曾一度以为,只要把当年大跃进和学大寨的那股子劲头拿出来,再引进点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就可以把现代化“干”出来。然而时过不久,如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艰难的局面,关键问题在于国民素质低下一样,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刚一深入,国民素质问题就立刻凸现了出来。在经历过一番痛苦的探索之后,人们终于发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从国外引进,而国民素质却无法从国外引进;如果一国之民的素质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或是引进的先进设备安装后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而长期搁置不用,或是把陈旧过时的设备引进后受骗上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国民素质犹如现代化的基石——只有坚硬的基石,才能托得起高耸的大厦;要尽快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提高国民素质。

        二、企业家应率先实现现代化

        国民现代化,并非是指所有国民都必须实现现代化。即使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社会里,也不乏非现代化的人群;同样,在发展中国家的非现代化社会里,也不乏现代化的人群。问题在于现代化人群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只有处于关键岗位上的社会成员率先实现现代化,才能在带动其他社会成员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推动社会的现代化,从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如同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提出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样,我们现在也应该提出“让一部分人的素质先高起来”;这部分人无疑就是处于关键岗位上的社会成员,其中包括企业家。

        现代企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关系。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企业家的素质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而且还影响着社会发展——对于我国的企业家来说,尤其是这样。他们除了担负经营企业、发展经济的重任外,还应担负一项神圣的历史使命,这就是通过参与社会事务和造就管理人才,以及带动其他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直接和间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听由上级部门的指令性计划,企业自身无需进行经济核算,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难以发挥,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是不存在的。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先为提高企业家素质提供了较之其他群体更为优越的条件。市场经济不仅能培植企业家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而且还能培植企业家的主体意识、民主理念和社会责任感。我国企业家不仅应率先实现现代化,而且也有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

        事实上,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已逐渐成长起一批企业家;随着非国有企业的迅速发展,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也正在崛起;于此同时,一批素质较高的政府管理人员也已经或正在流向企业,并成长为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的整体素质要高于其他群体,他们在创造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正影响带动着其他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人将会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事务,越来越多地进入政府管理者的队伍。

        三、企业家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一个现代企业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现代人;也就是说,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只有先把“人”做好,才能把“企业家”做好。

 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社会上一度流传的“会电脑、会英语、会开车、会跳舞”那样,仅仅局限于某些现代技能的掌握;也不是在现代化社会的生活经历,或在某一学科的领先地位;更不是“西服、皮鞋、大哥大”或“牛仔裤、披肩发”那样,在生活上达到时尚。人的现代化,主要是观念的现代化,即价值尺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感情方式等文化心理方面的现代化。西方学者在研究人的现代化的同时,提出了各种版本的“现代人基本特征”。无论是哪一种版本,都主要着眼于人的观念——它不仅直接支配着人的主要行为,还间接影响着人的其它行为。由于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都带有自身的特点,因而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现代人基本特征也略有不同。根据各种关于现代人的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曾在《观念枷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提出了“中国现代人”应具备的12项基本特征:1)具有主体意识,不依附于他人或单位;2)崇尚民主法治,具有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社会事务;3)重视精神生活,自觉地追求美;4)思维发散,具有创新精神;5)能自省,勇于自我解剖、自我批判、自我超越;6)不因循守旧,不满足现状,具有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7)眼界开阔,心灵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不断补充新知识;8)崇尚科学,实事求是,不迷信书本,不慑服权威;9)具有道德约束力,富于爱心;10)具有环境生态意识,能造福后人;11)讲求效率,重视技能,具有敬业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12)重视生命质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平衡的心理状态。

        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只能通过提高自身素质。笔者曾在《国民素质读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中根据现代化对人的要求,将现代人的必备素质按照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职业、健康和审美等八种素质分解为50项。其中,人格素质部分为:独立人格、主体意识、个性解放、自我实现、尊严、宽容、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精神素质部分为:理想、节操、意志、理性思维、发散思维、求实思维、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自省意识、世界意识;道德素质部分为:诚实、良心、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羞耻心、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道德、自然道德;文化素质部分为:读书习惯、文学修养、人文精神;科学素质部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职业素质部分为:角色意识、敬业精神、时效意识、团队精神;健康素质部分为:文明生育、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生命质量;审美素质部分为:情趣美、谈吐美、仪表美。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在取得革命和建设一个个胜利的同时,国民素质也相应得到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国民素质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但是也不可否认,我们的国民素质与现代人的要求,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国民相比,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正如《人民日报》1997年10月20日社论《着力提高国民素质》里所指出的:“我国的国民素质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笔者曾在《国民素质忧思录》(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中归纳出国民素质的24种缺陷,主要表现为:主体意识薄弱,民主意识缺乏,道德水平低,文化科学素养差,敬业精神失落,忽视心理健康,等等。这些素质缺陷,在企业家的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诸如:知识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忽视、盲目和凭经验决策,创新精神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心理承受力弱,“59岁现象”、“穷庙富方丈”,违法经营,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官本位”思想、“企业领主现象”,等等。

        现代企业家除了具备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外,还应重点提高一些相关方面的素质。对我国的企业家来说,目前应特别注意提高以下几方面的素质:一是民主、法治的现代理念;二是理性、发散、求实的思维能力;三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四是管理、决策和创新能力;五是职业道德;六是健康心理。时下,各种面向企业家、冠以“高级”的培训、研讨班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讲授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诚然,现代企业家必须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但绝不能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否则,这些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不能有效提高其管理、决策和创新能力,更不能使其有什么大的作为。

        四、体制改革应有利于企业家迅速健康成长

        体制,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社会体制,既是社会制度的实现方式,也是社会组织运行的内在机制。人,既是体制的创造者和实现者,又受体制的约束,是体制的产物。也就是说,体制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保证,也是人的现代化的保证。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如果没有足够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的一面就会受到抑制,不能充分发挥;同时,消极的一面就会滋长起来,甚至会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邓小平在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制度是决定因素”;“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与人的素质的互动作用最为明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国民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素质普遍提高,然而也不可否认,目前经济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这种不完善不仅扼杀和限制着国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滋生和加剧着腐败和官僚主义作风。不断推进着的政治体制改革,使得国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普遍提高。如同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会影响国民相关素质的提高一样,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之处也同样扼杀和限制着国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滋生和加剧着腐败和官僚主义作风。

        体制对素质的这种影响,同样也体现在企业家的身上。也就是说,企业家的素质不高,既有内部的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的体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体制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但对有利于企业家的迅速健康成长来说仍显得不够。关于企业家的形成机制、选择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近年来理论界已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实际进展并不理想;企业家的非职业化问题,也是造成企业家整体素质提高缓慢、职业素质不稳定和短期行为的原因之一。

        我们在进行体制改革时,不仅要关注其中的社会因素,而且还要关注其中的人的因素,坚持体制改革与提高人的素质的统一;既不要把改革仅仅看作是调整生产关系,而忽视了人的素质在改革中的作用,也不要孤立地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而忽视了体制对人的素质的作用。对体制的设计必须着眼于如何有效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在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既要使所建立的体制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又要使人能够理解、支持并参与新的体制的建设;如果离开人来设计体制,不仅背离了现代化的最终目的,而且设计出的体制也难以实现。当前,我们要特别重视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家迅速健康成长的机制;尤其是面临加入WTO的挑战与机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这一问题。

 

版权所有:专业人才教育工作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ced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2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